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982篇 |
免费 | 5221篇 |
国内免费 | 43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8篇 |
儿科学 | 537篇 |
妇产科学 | 160篇 |
基础医学 | 5802篇 |
口腔科学 | 6297篇 |
临床医学 | 11279篇 |
内科学 | 3060篇 |
皮肤病学 | 128篇 |
神经病学 | 1821篇 |
特种医学 | 427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3篇 |
外科学 | 19144篇 |
综合类 | 24092篇 |
预防医学 | 4062篇 |
眼科学 | 160篇 |
药学 | 8674篇 |
290篇 | |
中国医学 | 8642篇 |
肿瘤学 | 14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169篇 |
2023年 | 2501篇 |
2022年 | 2730篇 |
2021年 | 3994篇 |
2020年 | 3357篇 |
2019年 | 2562篇 |
2018年 | 1263篇 |
2017年 | 2003篇 |
2016年 | 2521篇 |
2015年 | 2898篇 |
2014年 | 4390篇 |
2013年 | 4864篇 |
2012年 | 5710篇 |
2011年 | 6245篇 |
2010年 | 5245篇 |
2009年 | 5247篇 |
2008年 | 5356篇 |
2007年 | 4721篇 |
2006年 | 4371篇 |
2005年 | 4732篇 |
2004年 | 4045篇 |
2003年 | 3555篇 |
2002年 | 2771篇 |
2001年 | 2591篇 |
2000年 | 2002篇 |
1999年 | 1595篇 |
1998年 | 1388篇 |
1997年 | 1283篇 |
1996年 | 1183篇 |
1995年 | 906篇 |
1994年 | 834篇 |
1993年 | 604篇 |
1992年 | 459篇 |
1991年 | 393篇 |
1990年 | 329篇 |
1989年 | 372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牙槽突裂骨移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槽突裂自体骨移植术是目前常用的修复唇腭裂患者牙槽突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但术后常存在植入骨再吸收现象。植骨时机、植入骨骨源、裂隙的结构、牙周健康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均有影响,通过加入生长因子和牵引成骨等方法,可增加移植骨的稳定性。作者就有关影响植入骨稳定性的因素及增加移植骨稳定性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一、种植体骨感知理论的提出及涵义Brfinemark在1965年提出了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的概念,从而开启了骨结合理论研究和现代种植学的大门,牙种植技术如今已经被广泛开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骨结合理论开始被用于截肢后的假肢修复,发现种植体假肢患者具有很好的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本体感觉和反馈,这引起了研究者关注。拇指切除采用种植支持义指修复的患者,其触觉辨别能力达到了正常拇指触觉能力的80%,这提示一定有某种特殊的感觉传导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43.
牵引成骨术(DO)中新骨的形成具有胚胎骨的发生和正常骨折愈合的某些特征,骨形成蛋白家族(BMP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BMPs与DO的生物学联系、作用调节机制、外源性BMPs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是牙周组织再生的分子调节器,它调节牙周膜细胞的迁移、分化,对它的研究可加速牙周组织工程的发展。研究表明,rhBMP-2无论在动物体内或体外均能明显诱导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的形成。本文简述了rhBMP-2的分子结构、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牙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5.
对影响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植入隆鼻术效果的有关问题,如材料粒度的选择、植入床的设计和手术操作中的误差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注意的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46.
锌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6,(4)
综述了近年来微量元素锌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锌与体外骨源性细胞、体内骨代谢的关系,分析了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骨折愈合的机理;锌缺乏时骨骼的病理表现和机理;大剂量锌对骨代谢的影响;以及锌与其它骨代谢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出了应用锌促进口腔种植体骨融合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7.
rhTGF-β1、rhBMP-2和rhbFGF单独或者联合应用对BMSC的ALP活性和钙化能力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rhTGF β1)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单独和联合使用 ,对骨髓基质细胞 (BMSC)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和钙化能力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分别用一定浓度的rhTGF β1(5 μg/L)、rhBMP 2 (2 0 0 μg/L)和rhbFGF(1μg/L)单独或者联合应用 ,测定第 12、14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加入矿化诱导液 ,用Vonkossa染色 ,检测 10、2 0和3 0天的钙化情况。结果 :rhBMP 2可增强BMSC的ALP活性 ,rhbFGF和rhTGF β12种因子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抑制BMSC的ALP活性 ,rhTGF β1和rhBMP 2以及rhbFGF和rhBMP 2联合使用时 ,抑制BMSC的ALP活性 ;3种生长因子联合使用时 ,抑制BMSC的ALP活性 ,研究发现f b组和b组可显著促进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 ,增强细胞的矿化能力 ;其它各组对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矿化能力无显著作用。结论 :生长因子rhBMP 2(2 0 0 μg/L)单独应用和rhbFGF(1μg/L)在此浓度下结合使用可以提高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钙化能力。 相似文献
4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骨牵张间隙内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痂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所有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并于术后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2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MSCs;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放射学、组织学观察,并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2组牵张间隙内均形成了骨痂组织,但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显著多于对照组。计量学分析也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量(NBV1和NBV2)和新生骨小梁宽度(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张间隙内行自体骨髓MSCs移植,可有效促进新骨形成,缩短固定期;该方法对众多的颅颌面外科畸形的矫治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49.
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表征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表征的研究,评价和分析新型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Bio-Ti implant)的骨结合情况及机制.方法:制作犬下颌牙列部分缺损模型,设计制作相应的钛种植体,经过表面陶瓷化处理后,植入犬下颌骨,分别于3、6、12周处死动物,利用SEM对种植体表面矿物质沉积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其元素组成,对种植体-骨组织整体标本纵向界面进行元素线性扫描分析.采用未经表面处理的相同类型纯钛种植体作为对照.结果:Bio-Ti种植体周围新生类骨组织在3周时已有较多沉积,且与种植体结合较牢固,对少部分骨组织脱落处进行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种植体表面结构发生改建并且ca、P含量明显上升,微孔内及周围可以看到颗粒状类骨质沉积物.线扫描及面扫描结果显示,从骨组织过渡到种植体的微观区域的ca、P元素并未发生突变,提示两者之间磷酸钙成分的互相渗透与结合.结论:新型Bio-Ti表面陶瓷化纯钛种植体可以诱导体内类骨质早期沉积,与骨组织发生紧密结合,并显著缩短骨结合时间. 相似文献
50.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预防正颌外科手术并发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作者总结18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其中骨段移位3例,感染1例,下齿槽神经损伤4例,出血1例。作者着重分析了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