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67篇
  免费   5219篇
  国内免费   4302篇
耳鼻咽喉   588篇
儿科学   537篇
妇产科学   160篇
基础医学   5802篇
口腔科学   6297篇
临床医学   11275篇
内科学   3060篇
皮肤病学   128篇
神经病学   1821篇
特种医学   42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3篇
外科学   19133篇
综合类   24092篇
预防医学   4060篇
眼科学   160篇
药学   8674篇
  290篇
中国医学   8642篇
肿瘤学   1451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1152篇
  2023年   2501篇
  2022年   2730篇
  2021年   3994篇
  2020年   3357篇
  2019年   2562篇
  2018年   1263篇
  2017年   2003篇
  2016年   2521篇
  2015年   2898篇
  2014年   4390篇
  2013年   4864篇
  2012年   5710篇
  2011年   6245篇
  2010年   5245篇
  2009年   5247篇
  2008年   5356篇
  2007年   4721篇
  2006年   4371篇
  2005年   4732篇
  2004年   4045篇
  2003年   3555篇
  2002年   2771篇
  2001年   2591篇
  2000年   2002篇
  1999年   1595篇
  1998年   1388篇
  1997年   1283篇
  1996年   1183篇
  1995年   906篇
  1994年   834篇
  1993年   604篇
  1992年   459篇
  1991年   393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372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15.
目的 :研究小腿骨间膜上端裂孔的形态结构,为临床深入了解小腿骨间膜的功能,重建和避免胫前血管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常规福尔马林固定小腿骨间膜标本40侧,观测胫、腓骨长度;骨间膜结构;骨间膜上端裂孔的形态;裂孔长轴腓侧近端至外踝的距离,计算骨间膜上端裂孔长轴腓侧近端至外踝距离与腓骨长的相关性。结果 :骨间膜由膜性部和腱性部2部分组成。腱性部是一条斜型粗纤维束,位于骨间膜下1/2处,由走行一致的多条细小纤维构成,厚(0. 32±0.12)cm,长(11.1±0.21)cm,与腓骨成角(20. 60°±1.00°)。上端裂孔成椭圆形,上端裂孔长轴长(2.71±1.35)cm、上端裂孔短轴长(1.91±0.21)cm、长轴近端腓侧至外踝最远处距离为(31.21±2.35)cm。胫骨长(34.21±2.36)cm、腓骨长(34.3±2.12)cm。骨间膜上端裂孔长轴腓侧近端至外踝距离与腓骨长正相关。结论:骨间膜对维持胫、腓骨轴向稳定,应力传递和防止小腿损伤后胫、腓骨移位具有重要作用。骨间膜上端裂孔的位置可由腓骨长推算而出。  相似文献   
16.
运用骨矿分析仪对43例肾病综合征病儿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进行测量,观察其线和面密度的改变。结果心骨密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单纯服用强的松治疗病儿骨密度 值明显低于加维生素D和钙剂病儿。提示用强的的松治疗NS病儿时加用维生素D和钙剂可预防骨病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88例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着分为实验组(n=44)与参照组(n=44),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模式为舒适护理,较比不同模式下两组患者的疼痛度、并发症、焦虑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舒适护理服务,对减轻患者痛感、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均有一定帮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我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AB)/异体脱矿骨粉(DBP)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期获得一种既具有传导性又具有骨诱导性的复合材料。方法:将HAB/DBP复合物、HAB、异体脱矿骨(DMB)植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设置空白对照,在2、4、8、12周分别取材,观察新骨形成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HAB/DBP组、DMB组2周时可见骨断端附近有大量软骨细胞聚集,并有少量基质形成。4周时,大量软骨细胞及少量骨小架。8周时,见大量骨小梁和层板状骨形成。12周见层板成熟骨组织和哈佛系统形成。其成骨能力及新骨生成量明显高于HAB组及空白组。结论:HAB/DBP复合物为一种既具有骨传导性又具有骨诱导性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具有与DMB同样的诱导骨生成的能力,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缺损及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20.
Xive种植系统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Xive种植系统用于缺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53例患者,对骨量充足的23例患者进行即刻种植修复,并于24小时内完成。另30例患者进行常规种植手术。共植入Xive种植体112枚,并对其进行定期的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53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接受即刻种植修复,涉及67枚种植体,经6个月以上观察,失败1枚,1枚弃用。30例患者接受常规种植修复,无失败病例。观察期最短8个月,最长20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8.2%。结论:Xive种植系统用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