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19篇 |
免费 | 569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74篇 |
妇产科学 | 54篇 |
基础医学 | 360篇 |
口腔科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2243篇 |
内科学 | 697篇 |
皮肤病学 | 51篇 |
神经病学 | 421篇 |
特种医学 | 28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99篇 |
综合类 | 3165篇 |
预防医学 | 1178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573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401篇 |
肿瘤学 | 7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301篇 |
2022年 | 338篇 |
2021年 | 540篇 |
2020年 | 320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326篇 |
2014年 | 513篇 |
2013年 | 472篇 |
2012年 | 666篇 |
2011年 | 608篇 |
2010年 | 633篇 |
2009年 | 576篇 |
2008年 | 1105篇 |
2007年 | 658篇 |
2006年 | 618篇 |
2005年 | 792篇 |
2004年 | 468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1-03—2015-03收治2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CTA假阴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行16层CTA检查,全部阴性患者均行DSA复查。首次复查阴性患者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并在三周后复查DSA,DSA结果首次检查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1例复查DSA检出2个动脉瘤。本组26例动脉瘤中,位于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7例,眼动脉动脉瘤2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26例假阴性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其中2例DSA检查仍为阴性,于1~3个月后再复查CTA或DSA,仍为阴性。结论对于高度怀疑动脉瘤出血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时行CTA检查,如CTA为阴性又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者,等脑血管痉挛期结束后行DSA,能降低CTA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09—2014-12间入住的52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首发组患者21例,术后复发组患者31例。化疗方案为:奈达铂80 mg/m2,d1;吉西他滨1 000 mg/m2,d1,8,静滴。每21 d为一个化疗周期。持续两个周期后对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首发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术后复发组(P0.05)。首发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1.52±3.22)个月,术后复发组患者PFS为(16.73±1.82)个月,首发组患者PFS显著高于术后复发组(P0.05)。(2)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脱发、皮疹等,且不良反应毒性分级以1~2级为主。结论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院2011-01至2014-12临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连续4年临床分离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共12 437株,肠杆菌科细菌6243株,占50.2%;非发酵菌5920株,占47.6%。主要检出菌中不动杆菌属2626株,占21.1%;铜绿假单胞菌2412株,占19.4%;肺炎克雷伯菌2093株,占16.8%;大肠埃希氏菌1049株,占8.5%。临床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脑外康复科以及ICU为感染高危科室。连续4年多重耐药细菌监测发现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64.9%、64.3%、62.1%、55.4%)、(50.1%、47.7%、43.4%、45.7%)均呈现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0.8%、1.5%、1.3%、2.6%)、(17.4%、30.8%、27.1%、34.1%),呈逐年上升趋势。广泛耐药不动杆菌属4年平均检出率为40.3%。结论 临床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重耐药细菌上升趋势明显;医院应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产生。同时,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重视感染患者的隔离及护理,预防多重耐药菌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分析和验证盐诱导激酶2 (SIK2)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对TNB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在线分析工具探索SIK2在TNBC中表达情况, 结合8对TNBC组织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构建SIK2重组过表达质粒(GV703-SIK2)并包装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TNBC细胞株MDA-MB-231和HCC1937, 经嘌呤霉素筛选构建SIK2稳定过表达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TNBC细胞株中SIK2表达水平, 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SIK2过表达对TNB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SIK2过表达后对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1蛋白(Snail)、锌指转录因子SNAI2(Slug)、磷酸化SMAD家族成员2(p-SMAD2)蛋白、磷酸化SMAD家族成员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IK2 mRNA在TNBC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其配... 相似文献
145.
X线型碎石机对输尿管阴性结石定位困难,常规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效果不佳。2003年5月~2007年10月,我们对62例输尿管中上段阴性结石采取逆行造影定位下ESWL,术中向患侧输尿管插管内持续逆行滴注生理盐水,术毕逆行注入石蜡油,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6.
肝细胞癌survivin mRNA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 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评价HCC侵袭性和癌症进展中的价值。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31例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 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研究在HCC 中survivinmRNA阳性和阴性表达与其各项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31 例HCC病人的肝癌标本中,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的有22 例,占71%;阴性表达9 例,占29%。癌旁组织中未见survivinmRNA表达。HCC组织的survivin mRNA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HBsAg、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包膜、单发或多发瘤无显著关系(P>0 05),而与癌栓、病理学分级和TNM分期有显著关系。SurvivinmRNA表达阳性组有癌栓占9/22(40 91%),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有癌栓占0/9(0%),两组比较P<0. 05;Survivin mRNA 表达阳性组病理学分级Ⅰ、Ⅱ级有7/22 (31 82%),Ⅲ和Ⅳ级有15/22(68. 18%),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组Ⅰ、Ⅱ级有7/9(77. 78%),Ⅲ和Ⅳ级有2/9(22 .22%),两组比较P<0 05,有显著差异;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组TNM分期Ⅰ、Ⅱ期有7/22(31. 82%),Ⅲ和Ⅳ期有15/22 ( 68 .18%), survivin mRNA 表达阴性组Ⅰ、Ⅱ期有7/9 ( 77 78%),Ⅲ和Ⅳ期有2/9(22 22%),两组比较P<0 .05,有显著差异。结论 肝细胞癌sur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评估多黏菌素E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9例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感染菌种仅对多黏菌素E敏感或其他抗生素对其无效的前提下,采用多黏菌素E静脉滴注(100×10~4~150×10~4U/d)或静脉滴注联合呼吸道雾化吸入或灌洗(50×10~4~100×10~4U/d)给药.观察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后者比较用药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血流和肺部感染,1例血流、肺部和创面侵袭性感染,1例血流和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例患者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后,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2.3%;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MDR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从用药前的58.2%降至用药后的14.6%(P<0.01);1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MDR革兰阴性杆菌得以清除.用药后,8例患者被判断为临床有效、1例为临床无效,有效率达88.9%.与用药前比较,9例患者用药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趋势;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相近(P>0.05),1例患者明显升高但停药1个月后回降.用药期间和停药5 d内患者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未出现更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黏菌素E是目前治疗严重烧伤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合并息肉的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的疗效。方法2008年1-12月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美国科以人公司PowerSuite 20 W激光系统,光纤500μm)治疗合并息肉的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60例。经尿道输尿管镜直视下到达结石部位,采用钬激光腔内碎石治疗,同时消融息肉。结果手术时间15-70 min,平均21 min。60例息肉均一次治疗成功;除4例上段结石被冲入肾盂外,其余56例均单次原位碎石成功。术中未发生输尿管黏膜撕脱、输尿管穿孔、输尿管黏膜隧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仅有轻微血尿,无低热、肾区疼痛等不适。60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均未发现结石残留及输尿管狭窄。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合并息肉的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9.
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栓塞术前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考察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介入治疗前HCC患者46例,VEGF定量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ABC ELISA法。根据血浆VEF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4例),对肿瘤大小、边界、门脉癌栓、远隔转移情况进行组间对比。CT和DSA间接门脉造影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69.56%(32/46),阴性表达率30.44%(14/46)。VEGF阳性组肿瘤直径>5cm者26例(81.25%),阴性组12例(85.7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片上阳性组肿瘤边界清楚15例(46.88%),阴性组边界清楚8例(57.1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组门脉癌栓发生率62.50%(20/32),阴性组14.29%(2/14),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组远隔转移8例;阴性组无远隔转移,经检验P<0.05。结论血浆VEGF高表达可以提示门脉癌栓或远隔转移的存在,而与肿瘤大小、边界无关。血浆VEGF可能成为观察肿瘤门脉癌栓及远隔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0.
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性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的总体敏感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下依次为头孢他啶(69%)、阿米卡星(66%)和环丙沙星(66%),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呈下降趋势。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始终维持很高水平,但对其它各类药物的敏感率大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或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水平有增高的趋势。亚胺培南可作为重症患者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慎重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并尽量避免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