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9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494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15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3149篇
内科学   306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567篇
特种医学   9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45篇
综合类   5192篇
预防医学   881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1980篇
  49篇
中国医学   999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582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710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18篇
  2012年   1376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266篇
  2009年   1215篇
  2008年   1155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934篇
  2005年   754篇
  2004年   631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脉压差水平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5个社康中心收治的183例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即:眼底病变Ⅱ级以下患者),根据脉压差水平,将患者分为脉压差<7.98 k Pa(A组,95例)和脉压差≥7.98 kPa(B组,8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峰值流速(PSV),两组患者均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查,获取血管密度(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分析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眼底病变参数的相关性;并对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SV显著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颈动脉正常、增厚、斑块形成、狭窄...  相似文献   
142.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其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和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管、颈静脉窝与下鼓室的变异关系 ,为此区域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XS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 2 0 0例颞骨标本的下鼓室 ,并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 下鼓室纵径 0 2 8mm ,横径为 0 85mm ,深为 1 2 8mm。下鼓室底与颈静脉窝相毗邻者见 93 0 %。当颈静脉窝大而上隆时 ,窝顶与鼓室间以薄骨板分隔 ,骨板最薄时仅为 0 2 0mm。颈静脉窝顶突入鼓室腔者占 1 2 5 % ,窝顶有骨质缺损者见 4 0 %。鼓室底与颈动脉管关系随颈动脉位置变化而异 ,有 6 8 0 %的标本颈动脉管位于岬下缘前 1 / 3区 ,4 0 %的标本颈动脉管占据范围达岬下缘后 1 / 3区。结论 下鼓室与颈静脉窝及颈动脉管存在着多种变异关系 ,下鼓室手术及静脉窝区手术应避免损伤颈静脉球及颈内动脉等结构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利用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术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好、有较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24)、对照组(n=8)。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加空气干燥术,术中结扎左侧颈动脉分支血管,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处死动物。取颈动脉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75%兔颈总动脉存在细小血管分支,暂时结扎侧支血管后干燥效果更好。(2)对双侧颈动脉实施手术,结扎左侧分支,成模率更高。部分斑块显示出不稳定性。结论:采用改进后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术可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病理特点适合于目前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5.
146.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14-10—2015-10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行CAS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所占比率,以及CYP2C19基因发生无功能突变(*2、*3)患者术后经氯吡格雷治疗3个月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情况。结果:80例患者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基因型所占比率最高,为37.50%,其次为*1/*1基因型(31.25%)。CYP2C19基因无功能突变(*2、*3)所占比率为68.75%,携带一个无功能突变基因(*1/*2、*1/*3)所占比率为45.00%,同时携带2个无功能突变基因(*2/*2、*2/*3、*3/*3)所占比率为23.75%。术后3个月后CR总发生率为25.00%,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25%。CYP2C19*2基因携带者(*1/*2、*2/*2)CR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高于CYP2C19*3基因携带者(*1/*3、*3/*3)(P0.01)。结论:CYP2C19*2基因是影响CAS术后患者CR发生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的NR1及NR2A亚单位在正常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颈动脉体的表达,并对阳性产物的表达强度进行了灰度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正常成年SD大鼠及Wistar大鼠的颈动脉体内均存在NMDA NR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从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判断这些阳性细胞为主细胞,两种大鼠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种大鼠的颈动脉体内几乎不存在NMDA NR2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在正常成年大鼠颈动脉体的主细胞上有NMDA受体的分布,并且该受体的二聚体构成不同于经典受体,这可能与谷氨酸在颈动脉体发挥的特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张宁  曾实实  王伟  崔京涛 《医学信息》2008,21(6):902-90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肺炎衣原体(cpn)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75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pn总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pn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探讨超声彩色脉搏波(UFPWV)技术在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管壁弹性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50例,年龄20~74(46.6±9.3)岁;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观察组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B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组),依据下肢动脉有无斑块将C组分为下肢动脉斑块组(C1组)、下肢动脉无斑块组(C2组)。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血糖及颈动脉IMT正常的健康体检者64人为对照组,其中男25人、女39人,年龄20~74(44.3±12.0)岁。运用UFPWV采集脉搏波速度 (PWV),计算颈动脉收缩早期PWV(PWV-BS)及收缩晚期PWV(PWV-ES),分析各项参数组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中,A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9.51±1.25)m/s、(10.79±1.64)m/s,B组分别为(8.47±0.91)m/s、(9.81±1.05)m/s,C组分别为(7.97±0.77)m/s、(9.07±0.74)m/s,对照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6.10±1.00)m/s、(7.40±1.20)m/s,A组、B组、C组及对照组间颈动脉PWV-BS、PWV-ES测量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中,C1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7.83±0.85)m/s、(8.82±0.59)m/s,C2组分别为(8.14±0.64)m/s、(9.34±0.79)m/s, C1组PWV-ES显著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P<0.01),而两组间PWV-B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FPWV技术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并可通过PWV-ES的改变评估颈动脉形态学正常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数量与分布,为临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的斑块,采用Movat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中VSMCs,镜下分别统计VSMCs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A)、单位面积的MA和纤维帽厚度。结果无症状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87.5%和12.5%(P0.001);症状组为25.0%和75.0%(P0.001)。VSMCs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的MA值分别为1 650±58和1 343±54(P0.001);在稳定和不稳定性斑块中分别为1 506±59和1 312±58(P0.05)。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VSMCs分布单位面积的MA分别为:基底部1 664±73(MA/mm~2)、1 112±69(MA/mm~2)(P0.001);肩部1 697±76(MA/mm~2)、1 412±81(MA/mm~2)(P0.05);纤维帽1 620±65(MA/mm~2)、1 321±66(MA/mm~2)(P0.01)。随着纤维帽的增厚,VSMCs的单位面积的MA也随之增加,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症状组和不稳定性斑块中VSMCs的数量、密度均少于无症状组和稳定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与VSMCs的密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