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32篇 |
免费 | 711篇 |
国内免费 | 50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6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319篇 |
口腔科学 | 124篇 |
临床医学 | 3198篇 |
内科学 | 3084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1569篇 |
特种医学 | 97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552篇 |
综合类 | 5245篇 |
预防医学 | 905篇 |
眼科学 | 134篇 |
药学 | 2016篇 |
63篇 | |
中国医学 | 1023篇 |
肿瘤学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462篇 |
2022年 | 582篇 |
2021年 | 777篇 |
2020年 | 506篇 |
2019年 | 545篇 |
2018年 | 261篇 |
2017年 | 525篇 |
2016年 | 603篇 |
2015年 | 710篇 |
2014年 | 1189篇 |
2013年 | 1118篇 |
2012年 | 1376篇 |
2011年 | 1454篇 |
2010年 | 1271篇 |
2009年 | 1215篇 |
2008年 | 1149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935篇 |
2005年 | 754篇 |
2004年 | 628篇 |
2003年 | 434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中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根据年龄将116名冠心病患者分为5组:<45岁为第1组,45~54岁为第2组,55~64岁为第3组,65~74岁为第4组,>74岁为第5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冠心病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径、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对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R/IMT外,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各指标与年龄呈直线相关,但相关程度均不高,其中IMT与年龄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无冠心病及主要危险因素者.IMT和斑块发生率呈线性相关(r=0.316).斑块发生率、斑块数、IMT和颈动脉内径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间差异显著,但R/IMT的差异仅有临界性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斑块发生率在第4组和1、2组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斑块数在1组和4、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2组和4、5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IMT在1组和4、5组及2组和5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内径在4组和1、2、3组间均有显 著差异,P<0.01;R/IMT仅在2组和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年龄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年龄增长的生理性影响较弱.(2)65岁左右颈动脉自身代偿能力可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应用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资料与方法 将119例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及斑块形成的OSAHS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诊室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65例和血压正常组54例;同时选取5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健康成人颈总动脉(CCA)短轴方向管壁运动和弹性参数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健康体检者400例依据年龄、性别分组,采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CCA动态短轴二维图像,以VVI技术测量各组颈总动脉管壁短轴方向各侧壁(前壁、外侧壁、后壁、内侧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峰值应变(Smax)及峰值应变率(SRmax).结果 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各侧壁的弹性参数Smax、SR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侧壁和前壁的运动参数Vmax分别为(6.65±0.80)×10-2 cm/s、(5.66±0.73)×10-2 cm/s,明显高于后壁和内侧壁的(3.70±0.81)×10-2 cm/s、(3.86±0.36)×10-2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参数Vmax男性组均数为(6.25±1.17)×10-2 cm/s,均大于女性组的(4.66±1.28)×10-2 cm/s,而弹性参数Smax、SRmax女性组均数分别为(3.72±0.42)%、(0.21±0.17)/s,均大于男性组的(3.02±0.42)%、(0.17±0.20)/s,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研究健康成人CCA管壁的运动力学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4.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方案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组 (治疗组 ) 132例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89例 ;疗效判定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 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项目制定。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2 )治疗开始的时间≤ 48小时与 >48小时者的疗效比较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3)对治疗组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结论 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 ,提高了缺血区药物浓度 ,克服了全身用药所致的高费用低疗效 ,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降低了致残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临床疑有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而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5例,经六排螺旋CT扫描后得到50支颈动脉和椎动脉,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及硬化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共观察颈动脉和椎动脉各50支(共100支),其中正常54支,异常56支。狭窄血管46支:颈总动脉轻度狭窄3支;颈内动脉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1支;椎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显示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27处,钙化斑块12处,非钙化斑块9处,混合型斑块6处。结论:MSCTA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可有效预防因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6.
1 资料与方法
1.1检查对象
90例受检者.男60例,女30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6.8)岁.45岁-40例,61以上不满70岁30例,70-80岁20例.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1530例35岁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血糖、血脂检测及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所有受检者中171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1.18%。除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裸臂脉搏指数、舒张压外,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07)、收缩压(OR=1.041)、总胆固醇(OR=1.063)、血糖(OR=1.002)以及吸烟(OR=1.298)形成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血糖以及吸烟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且颈动脉斑块检出随年龄增长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18.
119.
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眼动脉又是颈内动脉第一主要分支,是眼部供血主要来源。颈内动脉狭窄导致眼动脉长期供血不足会导致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围绕眼缺血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眼部供血造成的影响及检查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从而预防眼缺血性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观察斑块的有无以及形成情况,并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50例,异常率为83.4%,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块形成者18例,异常率为18.0%,两组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报和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