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19篇 |
免费 | 328篇 |
国内免费 | 2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6篇 |
儿科学 | 48篇 |
妇产科学 | 30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213篇 |
临床医学 | 2382篇 |
内科学 | 558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809篇 |
特种医学 | 54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142篇 |
综合类 | 3917篇 |
预防医学 | 571篇 |
眼科学 | 478篇 |
药学 | 1408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326篇 |
肿瘤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288篇 |
2020年 | 190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28篇 |
2015年 | 266篇 |
2014年 | 559篇 |
2013年 | 567篇 |
2012年 | 731篇 |
2011年 | 863篇 |
2010年 | 871篇 |
2009年 | 816篇 |
2008年 | 780篇 |
2007年 | 775篇 |
2006年 | 689篇 |
2005年 | 710篇 |
2004年 | 595篇 |
2003年 | 577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19篇 |
2000年 | 282篇 |
1999年 | 238篇 |
1998年 | 212篇 |
1997年 | 188篇 |
1996年 | 194篇 |
1995年 | 221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87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总结颅面非中线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9例颅面非中线皮样囊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骨质改变情况分为骨质改变组与骨质未改变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发现症状时年龄、手术年龄、囊肿位置、囊肿活动度及囊肿大小进行分析。结果 骨质改变组发现症状时年龄为(0.64±0.21)岁,而骨质未改变组为(1.39±2.1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1,P=0.005);囊肿活动度差者合并骨质改变的发生率为43.6%(17/39),囊肿活动度好者合并骨质改变的发生率为10.0%(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8,P <0.001);骨质改变组与骨质未改变组在性别、囊肿位置、手术年龄以及囊肿大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颅面非中线皮样囊肿患儿体格检查囊肿活动度差,高度提示存在骨质改变,推荐术前行CT或MRI检查以了解肿物与骨质情况;术中注意探查囊肿底部,完整切除肿物。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评价全身麻醉联合胸横肌平面(TTP)阻滞用于胸骨切开心脏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12月该院接受胸骨切开心脏大血管择期手术的1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80)和全身麻醉联合TTP阻滞组(TTP组,n=81)。TTP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TP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时间、舒芬太尼使用总量、麻醉复苏情况、术后第1~3天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G组比较,TTP组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更低,术后主动咳嗽力量达到2级和4级所需时间更短,术后第1~3天静息和活动时VAS更低,PCIA按压次数更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时间、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TTP阻滞镇痛作用明确。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带蒂颅骨膜瓣在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采用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 以局部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并以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皮瓣切口创面, 负压维持在-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观察脑脊液漏、缺损修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 男3例, 女2例, 年龄49~65岁, 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术后复合组织缺损, 伴局部感染, 病程2个月至12年。清创后硬脑膜缺损面积1.5 cm×2.0 cm~2.5 cm×3.0 cm, 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0 cm×6.0 cm。带蒂骨膜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3.5 cm, 局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13.0 cm~12.0 cm×16.0 cm。1例患者术后5 d仍有脑脊液漏, 予以持续腰大池椎管穿刺脑脊液引流, 1周后愈合;1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愈合不良, 经门诊换药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3~1... 相似文献
114.
植入电极法记录大鼠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植入式颅骨电极记录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方法,同时应用于RCD大鼠及CSNB大鼠,看是否可行.方法:大鼠麻醉后,暴露颅骨表面,分别在前囟(bregma)前4mm和后8mm处钻孔,植入长2mm,直径1.2mm的不锈钢螺钉,分别作为参考和记录电极;接地电极接入尾部.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下视觉诱发电位(刺激光强:0.011,0.035,0.11,0.35,1.1和3.5cd·s/m2,叠加100次,不同光强间隔2~5 min,刺激频率1Hz,时程300ms).1wk后,以同样条件再次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下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植入电极后的大鼠存活时间较长,能达数月.记录时基本无干扰,波形清晰,稳定.植入法记录的波形与传统方法记录(记录电极插于两耳连线中点,向前刺入1~1.5cm,保持电极与身体长轴平行;参考电极由不锈钢针制成,插入右侧颊部;接地电极也由不锈钢针制成,置于尾部,对侧眼遮盖.)的波形没有差异,但幅值明显增大.在视锥细胞缺失(RCD)及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大鼠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结论:由于电极可以长期留置于大鼠上,有利于观察其视觉诱发电位的动态改变,对长期病程变化的研究也非常有利,同时记录和参考电极的位置固定,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无变化,可大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及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5.
背景 颅骨修补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目的 探讨颅骨修补术中消融电极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2020年1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术中分离及止血方式,将患者分为消融电极组45例及手术刀组5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以及EST+EPBD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ST组(n=45)、EPBD组(n=35)和EST+EPBD组(n=38),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术期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7 d的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 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高于EST组(40.0%vs 15.6%,42.9%vs 13.3%,均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高于EST+EPBD组(40.0%vs 10.5%,42.9%vs 13.2%,均P<0.05);三组术后穿孔、出血、胆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胆道逆行感染、结石复发发生率低于EST组(5.3%vs 26.7%,2.6%vs 20.0%,均P<0.05)。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 相似文献
117.
颈椎关节交锁症,临床上描述和记载并不多,主要是由于遗漏和认识不足的缘故。这种症状多见于外伤,常见于颈椎屈曲型损伤伴有骨折、脱位,症状一般较危重,处理以手术为多见。既就是采用颅骨牵引也多在X光机下,轻量、多次、长时间治疗。我们从80年代开始采用对抗牵引、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3例病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45岁。其中28~30岁3例,31~40岁6例,41~45岁4例;体力劳动者7例,机关干部2例,运动员4例;病程最长3d,最短2h;单纯关节交锁4例,伴有骨折4例,骨折伴脱位5例。临床表现:患者均有头痛,颈部… 相似文献
118.
<正>患者女性,61岁,住院号232578。因慢性肾功能不全13年,维持性血透12年,全身骨痛伴皮肤骚痒5年,头痛头晕渐加重半年,视物不清伴复视一周入院。查体贫血貌。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存在,左眼外展受限。颈软。心脏向左下扩大,心前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右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啰音轮薷≈住K闹×Α⒓≌帕φ#旆?射对称存在,双侧双划征(+),余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一)。查BUN13.9mmol/L,CR372umol/L,Ca2.57mmol/L,P1.96mmol/L,AKP768u/L,全段甲状腺激素(iPTH)370pg/ml。MRI示1.左额叶缺血改变.脑梗死。2.颅板显著增厚。诊断1.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2.肾性骨病、颅板异常增厚伴颅神经损伤。入院后在充分透析基础上予以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3及活血脑保护治疗。2周后患者AKP降至429u/L,左眼余视未能纠正,骨痛头痛好转出院。图1、2、3示颅脑轴位SETlWI,颅脑轴位FSET2WI,矢状位SETlWI,颅板松质普遍增厚,以颅盖骨明显,最厚处达1.8cm讨论肾脏是参与机体骨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肾性骨病指肾功能衰竭后,高磷及由于缺少la羟化酶。维生素D不能有效活化,影响肠道钙吸收及骨代谢而导致的骨病。肾性骨病可发生在肾功能不全的任何阶段,尿素症患者100%有肾性骨病存在,是尿毒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肾性骨病通常分为三类高转化型,低转化型,混合型。本案患者骨痛,皮肤骚痒,高磷,AKP及PTH显著增高,符合高转化型肾性骨病。高转化型肾性骨病常见的病理改变为1.纤维性骨炎表现为骨小梁排列不规则,骨组织失去板层状结构,纤维组织增生致骨小梁及骨髓纤维化。2.骨硬化表现为网状骨骨小梁厚度和数量增加,骨密度增加,最常见于椎骨。但如本例由于肾性骨病导致骨面积大量增加,颅骨异常增厚伴颅神经损伤的未见报道。患者由于颅骨异常增厚,可能影响了头痛结构导致头痛不适,也可由于颅底骨增生,挤压颅神经导致左眼斜视、复视,视力下降。逐见肾功能不全肾性骨病的多样性及危害性。应在肾功能不全早期重视患者骨代谢异常,积极纠正高磷、低钙,酌情补充活性维生素D3,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最大限度防治肾性骨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慢性肾衰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9.
我院自1994年以来应用浮动颅骨瓣减压术于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并与随机无选择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进行对比,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分析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术前CT平扫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形状、密度、边界、MRI信号变化、增强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颅骨外板是否破坏,将肿瘤分两组,比较肿瘤最大径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物。7例(64%)位于额骨,顶骨和枕骨各2例。病变均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CT值自117~1048HU不等。7例(64%)外板破坏的肿瘤最大横径为(2.7±0.80)cm,与4例(37%)外板无破坏的肿瘤大小(2.33±0.88)c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8)。MRI平扫均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不一。周围软组织和脑实质信号正常。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一定的破坏颅骨外板向颅外生长倾向,综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