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666篇 |
免费 | 7465篇 |
国内免费 | 59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08篇 |
儿科学 | 1960篇 |
妇产科学 | 617篇 |
基础医学 | 8566篇 |
口腔科学 | 1957篇 |
临床医学 | 28300篇 |
内科学 | 8631篇 |
皮肤病学 | 669篇 |
神经病学 | 13331篇 |
特种医学 | 576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0篇 |
外科学 | 19193篇 |
综合类 | 60442篇 |
预防医学 | 10895篇 |
眼科学 | 1863篇 |
药学 | 24410篇 |
597篇 | |
中国医学 | 10754篇 |
肿瘤学 | 3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6篇 |
2023年 | 4439篇 |
2022年 | 5309篇 |
2021年 | 7058篇 |
2020年 | 4752篇 |
2019年 | 4607篇 |
2018年 | 2244篇 |
2017年 | 4004篇 |
2016年 | 4496篇 |
2015年 | 5260篇 |
2014年 | 9132篇 |
2013年 | 8817篇 |
2012年 | 11205篇 |
2011年 | 12112篇 |
2010年 | 11077篇 |
2009年 | 10964篇 |
2008年 | 11593篇 |
2007年 | 10706篇 |
2006年 | 10104篇 |
2005年 | 10572篇 |
2004年 | 8806篇 |
2003年 | 8352篇 |
2002年 | 6754篇 |
2001年 | 5639篇 |
2000年 | 4245篇 |
1999年 | 3452篇 |
1998年 | 2815篇 |
1997年 | 2533篇 |
1996年 | 2257篇 |
1995年 | 1996篇 |
1994年 | 1633篇 |
1993年 | 1119篇 |
1992年 | 917篇 |
1991年 | 778篇 |
1990年 | 629篇 |
1989年 | 813篇 |
1988年 | 171篇 |
1987年 | 169篇 |
1986年 | 130篇 |
1985年 | 86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 1963年 3月至2 0 0 3年 9月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91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 ,其中 65例行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是否向椎管内延伸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其中胸后外侧切口 84例 ,半哈壳状切口 2例 ,高位胸后侧切口 4例 ,胸后外侧加脊柱旁切口 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 6个月~ 1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 97.8% ( 89/9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4% ( 4 /91)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 79例 ( 86.8% ) ,恶性肿瘤12例 ( 13 .4% )。 1例神经纤维瘤 2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恶性肿瘤平均生存 3 8.1个月。结论 适当的手术径路是提高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2.
13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也有所上升。总结本院近年治疗颅内血肿病例当中发现有15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且均为老年人.均采用克氏钻颅、腰穿针穿刺抽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4.
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小腿的软组织缺损.促使创面的早日愈合。方法 对小腿软组缺损采用腓肠神经皮瓣来修复共六例.有外伤性4例,有压创2例。结果 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皮瓣是一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5.
氯胺酮麻醉致喉痉挛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8岁,26kg,诊断为左肱骨髁上骨折(陈旧性),拟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3mg、苯巴比妥钠0.04g。人手术室后选取左侧肌间沟入路进针,注入局麻药(2%利多卡因4ml 0.5%布比卡因4ml 注射用水7ml 1:20万单位肾上腺素)14ml。20min后麻醉效果欠佳,手术时感觉疼痛难忍,随后静注氯胺 相似文献
136.
137.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