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37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269篇
耳鼻咽喉   64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317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3550篇
内科学   185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4179篇
特种医学   14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762篇
综合类   6953篇
预防医学   884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2547篇
  44篇
中国医学   851篇
肿瘤学   242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447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563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569篇
  2015年   626篇
  2014年   977篇
  2013年   1095篇
  2012年   1355篇
  2011年   1486篇
  2010年   1416篇
  2009年   1476篇
  2008年   1448篇
  2007年   1501篇
  2006年   1298篇
  2005年   1269篇
  2004年   1127篇
  2003年   1048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626篇
  2000年   452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311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
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
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
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 vs 12(7~15)分,P =0.001]。纳入患者中治
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 =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
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 =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 =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
P =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型烟雾病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时打开蛛网膜对术后血管重建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1月21例(28侧)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术中打开蛛网膜组12例(18侧),术中未打开蛛网膜组9例(10侧);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和DSA以及结合临床症状来评价打开蛛网膜与未打开蛛网膜组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及PWI改善,术中打开组术后12月时DSA侧支循环的良好及一般率达94.44%明显优于未打开组的60%,且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中打开蛛网膜组的优秀及良好率达88.89%,高于未打开组的60%;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打开蛛网膜较未打开者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儿童缺血型烟雾病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4.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3D-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2例,重残4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26例行3D-DSA复查无颅内动脉瘤显影。术后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操作技巧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Apollo支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颅内动脉支架系统,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变,改善脑组织供血。本组病例旨在探讨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治疗23例(28支)症状性颅内狭窄动脉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末段狭窄6处,大脑中动脉狭窄5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0处,基底动脉狭窄7处,随访观察技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96.43%(27/28),狭窄率由术前70%~99%降至术后〈30%。结论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6.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从影像学诊断方法、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中注意事项予以分析。结果本组血管母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5岁,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0例,位于中线蚓部、Ⅳ脑室内累及延髓背侧7例,幕上1例。除3例多发外,余均为单发。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未全切除病例术后加行放射治疗。本组手术无死亡。随访期内3例患者复发。结论外科治疗应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显微手术技术、CTA的应用、肿瘤术前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98.
<正>颅内皮样囊肿为临床少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异位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2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内含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囊壁由两层结构组成,即外层的纤维组织和内层的皮肤组织。肿瘤多位于中线,常见于颅后窝、颅前窝或鞍旁,亦可见于颅骨骨缝和脑室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卒中,甚至死亡。CT呈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影(图1a),脂质成分浮于上方;囊壁较厚,可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显微手术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方法 回顾我院48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8例中,症状明显改善46例(95.8%),囊肿缩小或消失42例(87.5%)。结论 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信号(MES)的自动监测,揭示低分子肝素钠(LWMH)对MES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