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849篇
  免费   11347篇
  国内免费   7259篇
耳鼻咽喉   804篇
儿科学   2076篇
妇产科学   1798篇
基础医学   5288篇
口腔科学   1151篇
临床医学   60773篇
内科学   21346篇
皮肤病学   2874篇
神经病学   4877篇
特种医学   75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71篇
外科学   14347篇
综合类   100905篇
预防医学   32939篇
眼科学   3977篇
药学   93927篇
  400篇
中国医学   24091篇
肿瘤学   10867篇
  2024年   1198篇
  2023年   4765篇
  2022年   4373篇
  2021年   5656篇
  2020年   5235篇
  2019年   5025篇
  2018年   2688篇
  2017年   5085篇
  2016年   5601篇
  2015年   7825篇
  2014年   15574篇
  2013年   16228篇
  2012年   22078篇
  2011年   24186篇
  2010年   23152篇
  2009年   22522篇
  2008年   24940篇
  2007年   22016篇
  2006年   20977篇
  2005年   22112篇
  2004年   20350篇
  2003年   17934篇
  2002年   13219篇
  2001年   14312篇
  2000年   11271篇
  1999年   8954篇
  1998年   8692篇
  1997年   8232篇
  1996年   6660篇
  1995年   6182篇
  1994年   3819篇
  1993年   2259篇
  1992年   2069篇
  1991年   1726篇
  1990年   1212篇
  1989年   1284篇
  1988年   287篇
  1987年   280篇
  1986年   190篇
  1985年   118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既往方案在目前微生物药敏下的预防效果。方法: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探讨。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为考察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目标菌群,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位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占一个给药间期的百分比(fT>MIC)为PK/PD靶指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既往方案对抗目标菌群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90%为标准探讨给药策略及预防效果。结果:对于成人(体质量以60 kg计),头孢唑林仅“1 g,q 2 h”“2 g,q 4 h”“3 g,q 4 h”和“术前1 g;术中0.5 g,q 2 h”的方案,头孢噻吩仅“2 g,q 3 h”和“术前2 g;术中1 g,q 3 h”的方案对各目标菌群的CFR≥90%,两者其他的既往方案均无法达到CFR≥90%标准。结论: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CFR≥90%),以确保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ATS)药物依赖者血液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万源市戒毒所2017年1月15日至2018年9月30日入所的289名ATS类戒毒人员的调查问卷和血清学样本,分析社会学指标的相关因素,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 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89名ATS药物依赖者中,男性235名(81. 31%),女性54名(18. 69%),平均年龄36. 12±3. 67 a; ATS药物依赖者中感染HIV有14名(4. 84%),感染HCV103名(35. 64%),感染梅毒19名(6. 57%),两种病毒混合感染11名(3. 81%),三种病毒混合感染1名(0. 34%); ATS药物依赖者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注射吸毒(OR=5. 546)、商业性行为(OR=14. 546)、吸毒年限(OR=5. 019)和吸毒量(OR=14. 558); ATS药物依赖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商业性行为(OR=4. 686)、吸毒年限(OR=5. 033)和吸毒量(OR=2. 711); ATS药物依赖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及以下学历(OR=3. 873)、商业性行为(OR=4. 686)和吸毒量(OR=3. 291)。结论:ATS滥用是导致HIV和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在ATS滥用群体加强宣传HIV、HCV及梅毒的基本知识,预防、干预吸毒人群经血和性途径传播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道应激反应情况、体液免疫及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呕吐、恶心、呃逆及腹泻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M(Ig M)、Ig A及Ig 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治疗后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及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采用温针灸治疗,能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状态,改善骨髓抑制状态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或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机平面阻滞(TAP)在胃肠肿瘤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治疗,B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吗啡PCIA治疗,C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生理盐水(安慰剂) PCIA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和48h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h补救镇痛率、48h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2h、6h、12h、24h和48h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患者不同状态下不同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三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患者24h补救镇痛率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48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A组和B组,且A组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三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应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确切,且无明显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因"言语不清4 h加重伴抽搐发作1.5 h"于2017年10月27日以"缺血性卒中"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目光呆滞、言语不清,表现为答非所问、反应迟钝,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行头颅CT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NIHSS评分6分,遂于入院前1.5 h于急诊给予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肝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区疼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19%(2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79%(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4.47%(3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9%(2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皮疹、外周神经毒性等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34.04%(1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4%(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基础上采用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88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根据DNT是否延误分为延误组(26例)和非延误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史、溶栓前用药史、就诊时间、入院时血压、卒中类型、各流程段时间,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延误组患者年龄(66.42±9.86)岁、高血压病史占比53.85%、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占比42.31%高于非延误组的(59.24±9.35)岁、25.81%、11.29%,CT检查时间(32.80±11.45)min、CT结果时间(50.75±15.80)min、生化结果时间(62.75±11.00)min、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20.00±9.25)min长于非延误组的(24.55±7.05)、(35.45±8.75)、(44.70±5.55)、(10.37±5.7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CT检查时间以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CT检查时间以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优化AIS的院内诊治流程,提高医师知情同意谈话技巧,对人民群众进行健康科普教育以提高其对AIS的认识,均有利于缩短DNT。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