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5篇
  免费   1687篇
  国内免费   1344篇
耳鼻咽喉   296篇
儿科学   216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804篇
口腔科学   653篇
临床医学   2331篇
内科学   1824篇
皮肤病学   769篇
神经病学   259篇
特种医学   7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1354篇
综合类   6982篇
预防医学   1699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6667篇
  37篇
中国医学   4278篇
肿瘤学   753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734篇
  2022年   637篇
  2021年   750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823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792篇
  2016年   852篇
  2015年   988篇
  2014年   1336篇
  2013年   1389篇
  2012年   1745篇
  2011年   1699篇
  2010年   1469篇
  2009年   1441篇
  2008年   1777篇
  2007年   1467篇
  2006年   1394篇
  2005年   1477篇
  2004年   1119篇
  2003年   1014篇
  2002年   813篇
  2001年   805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436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347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山楂酸与顺铂合用对肺癌细胞A549增殖及凋亡产生的影响。方法将人的肺癌细胞系A549经过药物干预(山楂酸、顺铂),并将干预后的肺癌细胞通过MTT实验,分析细胞增殖能力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凋亡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XIAP、Survivin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山楂酸和顺铂合用后,A54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降低,凋亡水平显著提高;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凋亡细胞明显增加,核碎裂明显,细胞大片脱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山楂酸和顺铂合用,显著下调XIAP、Survivin的蛋白表达量。结论山楂酸和顺铂合用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肺癌细胞的凋亡,并下调细胞中凋亡抑制相关指标XIAP、Survivin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双黄连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 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中,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双黄连颗粒,3~8岁患儿1袋/次;8岁患儿2袋/次,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0%和95.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退热、咳嗽、肺部啰音和扁桃体及咽部充血等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水平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的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黄连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并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仙灵骨葆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6例。两组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1次/年。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仙灵骨葆胶囊,3粒/次,2次/d,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治疗3、6个月时腰椎、股骨前端的骨密度、VAS评分和PINP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及其恢复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4%、9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股骨前端骨密度均明显提高,VAS评分和PINP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腰椎、股骨前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VAS评分和PI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体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增加患者骨密度,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愈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糙叶五加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胶质细胞BV2为生物活性导向模型研究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糙叶五加茎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反式咖啡酸甲酯(3)、咖啡酸(4)、反式松柏醛(5)、丁香醛(6)、香草醛(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8)、反式芥子醛(9)、十一烷二酸单甲酯(10)、(-)-芝麻素(11)、3-O-咖啡酰奎宁酸(12)、5-O-咖啡酰奎宁酸(13)、1,3-双咖啡酰奎宁酸(14)、1,4-双咖啡酰奎宁酸(15)、1,5-双咖啡酰奎宁酸(16)、豆甾醇(17)、β-谷甾醇(18)。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2、14、17、18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5.
李蕾  余倩倩  黄小清  殷钲皓  韩泳平 《中草药》2019,50(5):1075-1081
目的研究银杏酸吸附分离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水杨酸为假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通过分子自组装印迹技术合成对银杏酸具有高吸附性的印迹聚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聚合物的印迹机制,扫描电镜考察聚合物的结构表征,HPLC和紫外检测法监测聚合物对总银杏酸的吸附结合特性。结果加入模板分子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具备更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吸附性能,其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以非共价键结合。在银杏外种皮提取液中MIP对银杏酸的吸附率达到95.9%;根据Scatchard分析聚合物,存在2种不同的结合位点,其中高亲和力结合位点饱和结合位点数(Q_(max1))=30 mg/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饱和结合位点数(Q_(max2))=80 mg/g。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结论以水杨酸为模板制备MIP对银杏酸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在银杏酸的分离精制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艾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树军  马耀玲  王金兰  李军  赵明  白丽明 《中草药》2019,50(8):1906-1914
目的研究艾蒿Artemisia argy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艾蒿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半齿泽兰素(2)、对羟基苯乙酮(3)、覆盆子酮(4)、姜酮(5)、7-羟基香豆素(6)、对羟基苯甲酸(7)、脱氢去乙酰氧母菊素(8)、3α-羟基-1(10),4,11(13)-吉马三烯-12,6α-内酯(9)、棕矢车菊素(10)、7-羟基松油醇(11)、顺-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2)、反-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3)、艾黄素(14)、东莨菪内酯(15)、艾蒿内酯C(16)、去乙酰母菊酮素(17)、1-表-4,5-二氢灰蒿素C(18)、11,13-脱氢去乙酰母菊酮素(19)、1,9-壬二酸(20)、3-methoxy-tanapartholide(21)、红花菜豆酸(22)、断愈创木酸(23)、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4)、1,7-庚二酸(25)、10-epi-ajafinin(26)、3-epi-iso-seco-tanapartholide(27)、austroyunnane C(28)、刘寄奴内酯(29)、川芎内酯A(30)、seco-tanapartholide B(31)、3-dehydroxy-iso-seco-tanapartholide(32)、3α-hydroxyreynosin(33)、二氢红花菜豆酸(34)。结论化合物4、22、25、30、33、3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8、11~13、21、23、24、26~28为首次从艾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7.
李源  高元平  罗昊  李爱暖  吕露阳  徐燕  严亨秀  曾锐 《中草药》2019,50(12):2856-2861
目的建立一种UPLC-Q-Orbitrap HRMS定量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秦艽炮制前后8种化学成分(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木犀草素、异牡荆素、芹菜素、山柰酚)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5℃。质谱采用负离子检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秦艽经清炒、酒炙后环烯醚萜类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清炒后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黄酮类在清炒和酒炙后含量变化不大。2类成分总的含量变化为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清炒酒炙生品;黄酮类成分含量生品酒炙清炒。结论建立的UPLC-Q-Orbitrap HRMS同时测定秦艽炮制前后8种成分的方法准确、稳定,为进一步研究秦艽炮制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吴放  任琦  潘蕾  吴方建  付辉政 《中草药》2019,50(13):2997-3000
目的研究黄药大头茶Gordoniachrysandr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MPLC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药大头茶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甲氧基苯酚1-O-β-D-[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3,4,5-三甲氧基苯基-6-O-香草酰基-β-D-葡萄糖苷(2)、2α,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白桦酸(4)、3-O-β-D-半乳糖基-(1→2)-[β-D-葡萄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基-3β,16α,22α,28-四羟基-22-O-巴豆酰氧基-齐墩果-12-烯-23-醛(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药大头茶苷A,化合物3~5为首次从黄药大头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9.
刘梦  李志峰  冯宇  李东勳  张国松  奉建芳  陈壮 《中草药》2019,50(15):3593-3597
目的研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核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荔枝核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反式香豆酰奎宁酸(1)、3-O-反式香豆酰奎宁酸(2)、根皮苷(3)、柚皮苷(4)、芦丁(5)、柚皮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3-O-(6-O-啡酰基)-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7)、原花青素A2(8)、对羟基苯甲酸(9)、原儿茶醛(10)、对羟基苯甲醛(11)、原儿茶酸(1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13)、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4)、falandinB(15)。结论化合物1、2、7、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00.
王亚楠  李敏一 《中草药》2019,50(3):541-545
目的研究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Ceriops tagal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通过多种柱色谱、重结晶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并结合现代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3-(5-羟基-2,3,4-三甲氧基苯基)丙烯酸甲酯(1)、3-(3-羟基-2,4,5-三甲氧基苯基)丙烯酸甲酯(2)、松柏醛(3)、2,3-二甲氧基-5-(1-丙烯基)苯酚(4)、丁香酸甲酯(5)、丁香醛(6)、银松素甲醚(7)、棕榈酸(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角果木苯丙素C,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