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9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21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71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435篇
内科学   15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658篇
预防医学   204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542篇
  3篇
中国医学   193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儿血清降解单糖水平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SLE患儿及同期体检且年龄、性别与SLE患儿按1∶1比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临床资料。以健康儿童为对照, 分析SLE患儿血清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半乳糖5种降解单糖水平变化, 并对不同疾病活动度SLE患儿进行组内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血清降解单糖水平与SLE患儿疾病活动度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SLE患儿45例(轻度疾病活动13例、中度疾病活动15例、重度疾病活动17例), 健康儿童50名。相较于健康儿童, SLE患儿血清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半乳糖水平均升高(P均<0.05), 且血清甘露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半乳糖水平随疾病活动度增加而逐渐升高(P均<0.05), 不同疾病活动度SLE患儿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清降解单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多种免疫指标存在正相关。  结论  SLE患儿血清降解单糖水平升高且部分降解单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免疫功能紊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2.
凋亡,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细胞自杀的主动细胞学事件,是细胞自稳的机制之一,从原始的生物线虫到高等哺乳动物及人类都广泛存在。凋亡的形态学表现为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染色质凝集,胞膜发芽出泡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其特征性生化反应是细胞核内的核酸内切酶被激活,染色质DNA降解为小分子寡核苷酸片段。凋亡过程受到许多相关基因的严格调控,其  相似文献   
113.
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以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食物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引起人们日益关注,研究杀虫剂的酶促降解将为解决杀虫剂污染及残留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常见几类杀虫剂的酶促降解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2聚体水平,讨论其在疾病的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6月间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00例,将其分为3组:1恶性肿瘤临床未转移组。2恶性肿瘤转移组。3治疗缓解组。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FDP﹑D-2聚体﹑FIB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血浆FIB﹑D-2聚体﹑FDP的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血浆FIB﹑D-2聚体﹑FDP的含量升高显著,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组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和恶性肿瘤转移组比较FIB﹑D-2聚体﹑FDP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血浆D-2聚体﹑FDP的阳性率明均明显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的高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组与恶性肿瘤未转移组和恶性肿瘤转移组比较,D-2聚体﹑FDP的阳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FIB﹑FDP﹑D-2聚体的水平常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并与病情的进展程度和预后有关。对于发现早期DIC,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赵亚茹 《家庭医学》2014,(10):18-19
黏多糖贮积症(MP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是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导致黏多糖在人体内积聚,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因此患有该病的宝贝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黏宝宝。根据酶缺乏的种类及临床表现的不同,目前将MPS分为7大型16种亚型,其中MPS—IH型发病率为1/100000~1/150000,居各种MPS亚型之首,也被称为标准型MPS。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30例临床检测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的原因及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收取临床检测过程中首次出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的标本30例。分别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和STA-LIATEST D-DI PLUS)检测。并对其进行数据比较和原因分析。结果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与STA-LIATEST D-DI PLUS数据相比较,[3.63(2.89~10.49)μg/mL vs 0.36(0.26~1.00)μg/mL,P<0.0001],两组数据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中21例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异常,>20 IU/mL(正常参考值上限)。9例患者类风湿因子水平正常,<20 IU/mL。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STA-LIATEST D-DI PLUS对于D-二聚体水平假性增高的标本有很强的的纠正能力。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水平时,绝大多数是由于类风湿因子干扰造成的,少部分原因不明确,可能由其他异嗜性抗体导致。  相似文献   
117.
药物性牙龈增生(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DIGO)是指长期服用某些特定药物而引起的牙龈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失衡与药物性牙龈增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药物性牙龈增生与胶原代谢失衡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观察新型可注射式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半水硫酸钙(CSH)人工骨体外细胞毒性和家兔体内埋植后组织反应以及降解性能,并探讨其可能的生物降解机制.方法:对纯CSH、纯n-HA、10%n-HA CSH、20%n-HA CSH和40%n-HA CSH复合材料共5种材料进行体外MTT细胞毒性试验.将20%n-HA CSH人工骨植入家兔肌肉和右侧股骨钻孔缺损内,分别在术后5 d及2、3、4、5、6、8、12周观察埋植后家兔的一般情况、复合材料的改变情况、肌肉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表现以及骨组织病理和影像学变化.结果:培养细胞在5种材料浸提液中各自的平均细胞增殖率均在77%以上,细胞毒性均为0~1级.20%n-HA CSH复合材料在动物体内埋植后无全身反应,体质量均稳步增加.埋植区肌肉组织大体观察发现,术后5 d至8周复合材料从表面-主体-核心以分层方式降解,术后8周时复合材料基本降解,肌肉未出现纤维化、钙化或异位骨化.H-E染色可见降解过程初期散乱的人工骨材料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绕,逐渐被分解为碎片,成纤维细胞逐渐转化为纤维细胞并包绕吞噬前期分解的材料碎片.电镜显示该降解由组织细胞吞噬反应介导,而且吞噬细胞并未出现胞膜损害和细胞器异常.右侧股骨骨组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后6周见缺损处松质骨内明显新生骨形成,8~12周人工骨完全降解,缺损处已具有正常骨小梁形态.结论:20%n-HA CSH复合材料人工骨无明显体外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良好;动物体内降解可能是由组织细胞吞噬反应介导以分层方式降解,骨内8~12周完全降解,速度符合骨再生需要,具备很好的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19.
李盛宽  农绍军  米华 《广西医学》2006,28(12):1928-1930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70%为浅表性肿瘤,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但5年内复发的可能性高达70%,且有10%~20%的患者可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1].因此,定期随访并早期发现复发在膀胱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预后的关系。【方法】92例患者根据其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分为增高组及对照组,并动态随访,了解D-二聚体升高对COPD预后的影响。【结果】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其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死亡率为10.34%和发痛率17.24%,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3.17%,并发症发病率11.1l%,P值〈0.05)。【结论】本研究发现COP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病人预后相关,会增加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