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3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陈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1-3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阴火理论,但皆因种种原因其本人并未对其作出明确解释,故而后世对此素有争议。结合众家学者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症状及治法方面探讨李氏的阴火理论,以求对此有一概解。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通过对SARS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则、方药与李东垣“内伤病”的比较学研究,认为李东垣所说的“内伤病”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传染病,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值得当前SARS类传染病诊治时借鉴。并提出李东垣代表的“补土学派”应称为“补脾泻火派”,李东垣医学的代表方不是补中益气汤,而应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正>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口腔黏膜病范畴,多表现为口腔黏膜黄白色小溃疡,溃疡面大小不等,可单发或多发,疼痛较甚,严重者影响进食及语言,常反复发作,老幼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有脏腑积热、火热内泛,或中 相似文献
69.
70.
脾胃居中为五脏六腑之枢,脾胃与口、经脉相连,功能相属,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心、肺、肝有关。李培教授认为本病应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从脾胃论治,脾虚为本,火、瘀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在健脾益气的同时以“清火”为治疗大法,辅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形成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相关脏器兼治的特点,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