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32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阴火理论,但皆因种种原因其本人并未对其作出明确解释,故而后世对此素有争议。结合众家学者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症状及治法方面探讨李氏的阴火理论,以求对此有一概解。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阴火理论为李杲所创,其核心内涵为脾胃气弱,气火失调,升降失序。心悸为临床常见病症,临床上多见心悸心慌伴心烦、疲倦乏力、纳差便溏,属心脾虚弱证的病例。郭志华教授为湖湘名医,尤擅治心血管疾病。基于临床实践,郭志华教授认为阴火与心悸的病理关系以元气受损,气火失调,阴火炽盛,心神失养为基础,擅从阴火论治心悸,常以调气为要,健脾为重,补益脾气,充养元气,调畅气机,论治心悸疾患,往往收获佳效。  相似文献   
64.
张年顺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0):590-592
通过对SARS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则、方药与李东垣“内伤病”的比较学研究,认为李东垣所说的“内伤病”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传染病,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值得当前SARS类传染病诊治时借鉴。并提出李东垣代表的“补土学派”应称为“补脾泻火派”,李东垣医学的代表方不是补中益气汤,而应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65.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8.
<正>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口腔黏膜病范畴,多表现为口腔黏膜黄白色小溃疡,溃疡面大小不等,可单发或多发,疼痛较甚,严重者影响进食及语言,常反复发作,老幼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有脏腑积热、火热内泛,或中  相似文献   
69.
火之识     
六淫中火邪不仅指气候的炎热亢盛,还应包括致病的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和现代生产中高温、辐射、噪音和化学物质微粒对人类的影响。脏腑机能衰退体内代谢失调,痰淤秽浊壅积化火生毒,且虚实同现,寒热并存,繁杂多变。内脏虚火的治疗应针对病源分别予以温阳益气,滋阴,并对痰瘀浊毒充分重视积极治疗给予出路。  相似文献   
70.
脾胃居中为五脏六腑之枢,脾胃与口、经脉相连,功能相属,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心、肺、肝有关。李培教授认为本病应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从脾胃论治,脾虚为本,火、瘀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在健脾益气的同时以“清火”为治疗大法,辅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形成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相关脏器兼治的特点,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