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3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金元时期疫疾广泛传播,易水三家对疫病论治做出了或隐或现的贡献。前人对易水学派的研究多从脏腑辨证入手,但对疫病论治的整理探析较为少见。通过收集张元素、李杲和王好古三位易水医家所处年代的气候特点、社会思想乃至学术观点等相关信息,剖析探查易水学派论治疫病经验。易水先师张元素以“古方今病不相能”立论,高屋建瓴构造论治金元疫疾的初步认知;张氏高足李杲身逢“大头天行”和“壬辰之变”,详细鉴别外感与内伤的不同,搭建“阴火”模型及气火失调理论;易水传人王好古总结易水治疫经验,提出内伤三阴理论,丰富三焦寒热证用药,成为抵抗疫病的中坚力量。梳理易水学派治疫经验,整理金元时期易水论疫思路,或对临床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妇女尿道综合征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华生 《河北中医》2000,22(11):843-843
1996~1999年,笔者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妇女尿道综合征35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35例均为门诊女性病人,年龄32~52岁,平均41.5岁;病程1~5年,平均3.6年。所有病例就诊前,均长期服用多种抗生素及清热通淋中药治疗,皆无明显效果。1.2 病例选择 有以尿频为主的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正常,并除外细菌、真菌感染;B超查肾、膀胱、子宫、附件均无异常。2 治疗方法均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处方:黄芪、太子参各10g,升麻、柴胡各3g,黄连5g,黄芩、泽泻、蝉蜕、乌药各10g,石韦30g,琥珀2g。…  相似文献   
23.
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火为生命的动力、热能的源泉 人体体温的恒定与火的温煦、营卫开启汗孔、调节体温的作用有关。人身之火有二:即相火与君火。何谓君火?君火指神志之火,是心神活动的内在动力。《素问·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属火。火主动,性热而温煦。相火活性很强,  相似文献   
24.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5.
复发性口疮是以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疡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因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有中医疮疡的特征,故中医以“火”论之,临床治疗多用清心降火、通腑泻热、滋阴清热等法。但是笔者在临床上常遇到复发性口疮患者,单用清热法无效而见脾虚之象,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而获得显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24例,全部为门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病程2~5 a 12例,>5~10 a 8例,>10 a 4例。临床表现为口舌生疮,溃疡可见于舌体上面、…  相似文献   
26.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27.
李东恒在《脾胃论》首提脾虚阴火,指出“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因此在临床诊治脾胃病中,所见脾虚阴火病例较多,现浅谈体会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8.
秦嘉 《四川中医》2002,20(12):26-29
目的:观察和研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疗效。方法:对11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汤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照组服用西药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后进行胃镜、Hp根除率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46例,有效9例,未愈5例;对照组50例,治愈21例,有效17例,未愈12例。结论:本组方药有增强肌体抗病能力,改善脾胃功能,根除Hp感染的作用。该疗法体现出李东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9.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30.
"阴火"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火"一词屡见于李杲之前的文学作品,并与李杲的"阴火"概念密切相关,对此加以考释,对于进一步理清李杲的"阴火"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