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2篇 |
免费 | 173篇 |
国内免费 | 10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26篇 |
临床医学 | 128篇 |
内科学 | 1485篇 |
特种医学 | 3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80篇 |
预防医学 | 25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49篇 |
中国医学 | 3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19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应用改良的Chelex-100滤纸处理法对广东省中山市40例间日疟病人滤纸血标本进行处理后经PCR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判别CSP基因型。结果40例全部为PV-Ⅰ型温带族,未发现有PV-Ⅰ型热带族和PV-Ⅱ型病例。表明广东省中山市间日疟病人所感染的疟原虫优势虫株为PV-Ⅰ型温带族。 相似文献
92.
徐文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3)
本文对疟原虫细胞质rRNA基因的特点、rRNA基因期特异性表达机制及其在疟疾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患者血样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其检测效果。方法 选取恶性疟原虫患者和间日疟原虫患者抗凝全血标本各1份,制作厚血膜血片,计算其原虫密度。再以健康人“O”型抗凝全血为稀释液按照1∶4、1∶16、1∶64、1∶256、1∶1 024、1∶4 096、1∶16 384比例分别稀释,制作成7个浓度梯度血样。每个浓度血样分别制备1张厚血膜血片和提取1份疟原虫DNA,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片厚血膜显微镜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出区间分别为12.44~49.76个疟原虫/μL血、3.11~12.44个疟原虫/μL血;间日疟原虫血片厚血膜显微镜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出区间分别为45~180个疟原虫/μL血、2.81~11.25个疟原虫/μL血。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检出限明显高于显微镜检查,可有效解决目前低密度感染以及服用抗疟药后难检测、难鉴别疟原虫的问题,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4.
采用姬氏液进行常规的四种疟疾血片染色法观察结果表明,厚血膜在染色、冲洗过程中疟原虫的丢失量与薄血膜相比在41.08 ̄54.61%之间,与Dowling观察结果相比较非常近似。结果提示,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厚血膜原虫计数方法来计算血中疟原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如采用校正值对厚血膜原虫计数进行校正,有利于较客观的反应血内原虫量。四种常用的疟疾血片染色法以反盖染色法的疟原虫丢失量相对较少,适合现场防治及临床 相似文献
95.
96.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的冷冻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冷冻保存,对体外培养,保种和其它科研、科学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本文报导了用Diggs',Rowe's和DMSO(二甲基亚砜)同步冷冻保存间日疟原虫的比较研究结果。冷冻损失率,Diggs'法为49.2%,DMSSO为38.1%,Rowe's法红细胞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97.
酮替芬治疗猴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替芬以0.7~20 mg/kg×3天治疗食蟹猴疟证明有明显疗效,无性体与配子体分别于93~102.5 h及102.5~120 h转阴,作用较氯喹慢。对组织期实验证明无效。酮替芬以抗过敏临床治疗剂量0.1 mg/kg合并周效磺胺5 mg/kg连用3天,无性体与配子体分别于79.5 h及153 h消失,表明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使用上述各种剂量未发现嗜睡等不良反应。追踪观察30天,仅酮替芬5 mg/kg×3天治疗2只猴中1只及1 mg/kg×3天治疗的2只猴出现原虫复燃。本研究结果证明,酮替芬是具有抗疟作用的新型化合物,但其对人类疟疾的抗疟作用尚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8.
本文采用Bradford法的改良法,对感染伯氏鼠疟(P.b,ANKA株)及用酮替芬、青蒿素、放线菌酮、氯喹、威灵仙5种抗疟药治疗后小鼠血清ASP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感染疟疾小鼠血清AS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小鼠,其浓度与疟原虫感染率成正比关系;用以上5种抗疟药治疗后,小鼠血清ASP含量显著降低,但有差异,其浓度与抗疟药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成反比关系。以上结果提示,血清ASP定量测定,可作为疟疾病情监护和判定抗疟药疗效的一项指标,亦是抗疟药筛选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了解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NK65,P.b NK65)感染幼年和中年C57BL/6小鼠免疫反应特点。方法 P.b NK65感染3周龄幼年和8月龄中年C57BL/6小鼠,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不同年龄组小鼠脾细胞悬液中髓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数量,表面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86分子的DCs数量以及分泌IgG抗体的B细胞数量;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 3周小鼠DCs数量[(40.08±3.54)×105]在感染后5 d明显升高,8月龄鼠在感染后5 d[(103.47±11.07)×105]及8 d[(104.04±1.92)×105]明显升高;3周鼠表面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86分子的DCs数量在感染后明显升高,8月龄鼠在感染后8 d表达MHCⅡ类分子[(239.40±16.32)×105]和CD86分子[(148.48±14.84)×105]数量明显高于3周鼠(P<0.05);3周鼠[(251.01±34.02) pg/mL]和8月龄鼠[(584.17±54.03) pg/mL] IFN-γ水平在感染后5 d均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周和8月龄C57BL/6小鼠感染P.b NK65后,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加权马尔科夫链模型在疟疾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效果,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襄阳市襄州区1980~2013年不同时段的疟疾疫情资料为样本,采用加权马尔科夫链分别对来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利用襄阳市襄州区1980~2011年和1980~2012年的疟疾发病率资料分别预测2012年和2013年疟疾发病情况,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病情况均一致;以1980~2013年疟疾发病资料预测2014年发病趋势,结果与前2年疟疾发病实际情况相同;经检验疟疾发病序列符合马尔科夫性(χ2=23.6274χ20.05(9)=16.919),但序列的长期趋势具有不平稳性。结论:襄州区目前已消除疟疾在当地的传播和流行,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无本地病例感染状态。今后,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及做好消除疟疾的考核验收工作是该区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