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钱乙对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其一明晰小儿生理特点,其二,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其三,化裁古方,勇创新方,后世河间派,温补学派,浊病学派都从钱氏学说中涉及了营养。  相似文献   
3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88-192
笔者从《伤寒论》中对比两阳合病的方证入手,认为芍药四物解肌汤乃是黄芩汤基于儿科生理特点的化裁,而升麻葛根汤所治为疮疹,是针对伤寒发热疮疹的特殊病症及患者群演变而来,其理论源于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又与典型的太阳与阳明合病有所差异,其病机为“五脏毒秽”结于阳明,并受外感寒邪引动,这与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疮疹的证治论述完全一致;芍药四物解肌汤去黄芩加炙甘草化裁升麻葛根汤的演变规律是必要的,符合小儿疮疹的病理特点。以经典的角度解释升麻葛根汤的方证较历史上对升麻葛根汤的认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33.
对钱氏在小儿惊风方面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认为钱氏创造性地确立了急慢惊病名;明确了急慢惊病因;总结了急慢惊病状;确立了急慢惊治则,开创了正确防治急慢惊的先河。但在用药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34.
从“法先贤,增损古方,勇于标新立异”,“识时务,潜心研讨,善于巧立新方”和“精用药,注重剂型,切实讲究实效”三方面,探讨了钱乙制方用药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35.
钱乙 ,字仲阳 ,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专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下称《直诀》) ,不仅对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护理颇多发挥 ,而且也体现了钱氏重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 ,现浅探如下 ,请同仁指正。1 提出了小儿“脾主困”的学术观点小儿与成人比较 ,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钱乙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小儿生理、病理上是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别。钱氏认为小儿“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 ,治疗“不可痛击”(以下原文均引自《小儿药证直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83年版 ) ,特别在小儿脾胃病理方面 ,提出了“脾主困”的论述…  相似文献   
36.
钱乙最初创六味地黄丸一方,专治小儿五迟之证,后世鲜有发挥。直至明朝薛己大力赞赏推广,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的首要方剂。现在,医家主要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肾阴亏虚之证,然而六味地黄丸的功用远不止于此。薛己作为第一位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痰饮诸病及肝、脾、肺三阴经虚损的医家,临床使用六味地黄丸时,常根据患者的主证和兼证,灵活合并用药,且最常与补中益气汤等补益方合用,且根据患者的情况朝夕分补,以达到最佳疗效。治疗外科疮疡多由内疗外、攻补兼施,将六味地黄丸用于以虚损为病机的疡病。其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的方法,对后世的命门学说和温补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钱乙学术思想对宋后医学流派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8.
王永珍 《长寿》2009,(9):14-15
北宋时期.我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医生,叫钱乙。他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裔,但到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钱乙三岁时。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父亲则抛下他远走高飞,钱乙后为姑姑收养,并随作医生的姑父研习医学。钱乙自幼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并注重总结临床经验,很快名气渐大。  相似文献   
39.
从虚实两方面浅析了"脾主困"理论内涵及其在儿科脾胃病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脾主困"所指实证往往可见神疲困倦嗜睡,身热口渴饮水之症;"脾主困"所指虚证为脾气虚弱,出现吐泻生风。附验案2则,分析脾主困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与发挥。  相似文献   
40.
柴乐易  林华 《国医论坛》2000,15(5):20-20
案 1 :朱监簿子 ,五岁 ,夜半发热 ,晓则如故。用凉药解之 ,反多涎喜睡 ,大便清白 ,作渴引饮。师曰 :此当健胃则诸症退。遂用白术散一两 ,水煎恣饮 ,二剂稍愈 ,三剂渴止、涎消 ,又投阿胶散 ,二服而安。浅析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脾胃本弱 ,且喜食香燥肥甘之品 ,每每伤及脾阴 ,遂至夜半阴阳胜复之时 ,阴不涵阳 ,阳气外浮而发热。但此种发热 ,多为低热 ,同时伴有轻度烦躁、唇红、口干、渴不欲饮等症 ,待平旦阴阳平复相和 ,其热自退 ,与阳明壮热者迥然有别。故治当补益脾阴。药用沙参、玉竹、扁豆、怀山药等甘淡平缓之品 ,使脾阴得充 ,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