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为进一步利用甘草资源,为开发安全、绿色和无污染的植物源杀菌剂提供依据,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Sephadex LH-20)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甘草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草素(10)、半甘草异黄酮B(11)、isoangustone A(12)和粗毛甘草素C(13)4个酚类化合物进行了4种常见农业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菌、立枯丝核菌、番茄灰霉菌和小麦赤霉菌)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从甘草中分离鉴定出14个化合物,半甘草异黄酮B和粗毛甘草素C对农业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较高。结论:本次实验报道了化合物10~13对常见农业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其中半甘草异黄酮B抗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2.
李辉敏  刘频健 《山东医药》2010,50(22):23-23
复叶耳蕨为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具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镇静作用,民间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关节炎、腰腿疼、痢疾、烫火伤、抗癌等。酚类化合物是药用活性成分之一。如何提取尚不明确。2009年5~6月,我们分别采用乙醇一三氯乙酸、水、乙醇三种介质提取复叶耳蕨中的酚类化合物,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3.
草莓中的大量酚类化合物(如类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抵御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类疾病的作用。它能使血液中的抗氧化剂含量稳增,防止红细胞溶解。每天食用150-200克草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4.
作者比较研究了4种不同的诱导剂,即酵母提物取、茉莉酸甲酯、谷胱甘肽和锰离子对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5.
US2006251744-A1将银杏叶用含水丙酮或含水醇溶液于40~100℃提取,浓缩分离溶媒,用水稀释浓缩的提取液,冷却,移去沉淀,再用甲基乙基酮或丙酮提取,浓缩、稀释、过滤,加入铅盐溶液,用庚烷提取含水的醇溶液以进一步除去烷基酚类化合物,干燥,加入乙醇,过滤并干燥。本专利还详述了以  相似文献   
156.
合成了14个新化合物,其中有12个是(S)-( )-α-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通过对新化合物旋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找到了它们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的关系。该规律在测定光学活性的α-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和开发研究该类药物上,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7.
芦荟酚类化合物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梅  陈巍  施伟  刘扬  吕木坚  潘景岐 《中草药》2003,34(6):499-501
目的 研究芦荟属植物中的某些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聚酰胺、硅胶柱色谱,结合溶剂分配及重结晶技术,从芦荟叶汁的浓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酚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与已知化合物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别鉴定为芦荟大黄素(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酚(Ⅲ)、大黄素(Ⅳ)、2—丙烯酸3—(4—羟基苯)—甲酯(Ⅴ)、4—甲基—6,8—二羟基—7氢—苯并[de]—蒽—7—酮(Ⅵ)。结论 化合物Ⅴ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8.
苯酚类抗癌药的药效机制及其QSA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酚类化合物抗癌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该类化合物对癌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其抗癌活性与酚氧化成醌的难易程度相关.材料与方法:本文将量子化学中扩展的Hǔckel分子轨道法和计算机模式识别法相结合,研究酚类及其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探寻该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特征参数,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其Hansch方程.结果:分析活性部位和药效大小,结论:说明在邻对位与间位引入强供电子基则生物活性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9.
动物行为模型试验表明,萘并二蒽酮及某些黄酮类化合物是贯叶金丝桃 Hypericumperforatum L.中抗抑郁活性成分。作者对该植物酚类化合物进行了反复植化研究,从中分离出22个酚类化合物。该植物70%丙酮提取物的浓缩物干燥后用乙酸乙酯提取,用 Sephadex Ⅰ进行液相层析,以乙醇-水(3:1)洗脱。富含黄酮的部位经多种层析法分离和精制,得到22个酚类化合物。对其中的12个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半乳糖苷  相似文献   
160.
烷基酚类化合物,被广泛地用作塑料增塑剂、工业用洗涤剂、农药乳化剂、纺织行业的整理剂等。不但污染广泛,而且已经发现该类化合物亦可促乳房癌细胞活性化与增殖,属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为了探讨烷基酚类化合物的诱变活性。本文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对原代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DMSO阴性对照组仅有5%的细胞出现DNA迁移,且迁移距离很小,损伤程度为5(专用单位);而MMC的阳性对照组表现出99.5%的细胞拖尾率,并且细胞严重损伤,其损伤程度为248.00(专用单位),这证明了本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对小鼠睾丸细胞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揭示烷基酚类化合物对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各浓度在染毒1.5h后,所有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说明DNA损伤系受试物遗传毒性所致,而非细胞毒性。本实验按毒性试验结果,将9种化合物分为两类不同剂量组型(A组型及B组型),在A组型(1mg/L,5mg/L,20mg/L)中,拖尾率最高的是色醇,依次是4-乙基酚、邻甲酚、苯酚;在B组型(0.25mg/L,0.5mg/L,1mg/L)中,拖尾率最高的是五氯酚,依次是4-辛基酚、4-壬基酚、2,3,4-三氯酚、2,4-二氯酚。实验结果亦表明,DNA的损伤程度与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苯酚环中增加其他基团,可使致突变活性增强,并且随着苯酚环中氯原子数的增加,致突变性活性也增强。随着苯酚对位碳原子数增多,其致突变活性也增高等。研究化学物对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可揭示其对后代潜在的遗传学危害,故检测生殖细胞DNA的损伤,对于研究生殖功能的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