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多酚类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镜观察白色念珠菌与多酚类化合物作用后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进一步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探讨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将临床新分离的白色念珠菌与多酚类化合物共同培养24 h 后,分离菌体,按常规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细胞表面形态结构变化与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酚类化合物作用后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表面皱缩不平,细胞壁膜有严重皱折、变薄、剥脱等现象,并且质地变脆,有裂纹形成.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壁不完整,局部有缺损,质地疏松,厚薄不均;细胞膜轮廓不清,不连续,有凸起;胞质不均匀,细胞内成分聚集固缩成电子密度较高的团块,且形成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光亮区,间成有电子光点和空胞状物.结论:酚类化合物与白色念珠菌作用后,可使其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此改变表明了其抗真菌作用,并为其抗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22.
为了解酚类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 苯酚、邻甲酚、邻氯酚和间苯二酚为 实验对象,通过静态降解实验,研究了它们在河水中的降解情况以及温度、pH和溶解氧等对 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四种受试物的微生物适宜在中温、中性pH、有氧条件下生长, 其降解顺序为:间苯二酚>苯酚>邻甲酚>邻氯酚,并对它们之间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 究。  相似文献   
123.
蝉衣治病简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衣,是一味用途颇广的中药材,又名“知了皮”、“蝉脱”、“蝉退”。中医学认为,蝉衣味甘咸,性凉,入肝肺两经,具有疏风散热,透疹止痒,解痉消肿,利咽开音,退翳明目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蝉衣含有甲壳质、蝶啶类色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24.
祁燕  贾小舟  郑银丽  唐春萍  沈志滨 《中草药》2017,48(23):4860-4864
目的研究绵马贯众Dryopteris crassirhizoma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鉴定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和M07-A9方案分别研究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绵马贯众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丁酰基间苯三酚(1)、1-甲基-3-丁酰基间苯三酚(2)、2-乙酰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3)、1-甲基-3-乙酰基-5-丁酰基间苯三酚(4)、黄绵马酸PB(5)、异黄绵马酸AB(6)、异黄绵马酸AB(6)、黄绵马酸AA(7)、绵马酸ABA(8)、黄绵马酸AB(9)、绵马酸ABP(10)。化合物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与阳性对照头孢西丁相当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均达到2.5μg/m L。结论化合物1~4首次从绵马贯众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真菌和细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5.
赵艳霞  缪康杰  魏志文  张梅梅  郑维发 《中草药》2010,41(12):2079-2082
目的 研究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抗氧化和抗肿瘤酚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 在桦褐孔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5、45、100 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测定胞内外多酚的量和主要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并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多酚的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利用HPLC法测定多酚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以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表示.利用MTT法测定多酚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 添加45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使桦褐孔菌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分别达到最高水平71.8和182.1 mg/L,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胞内(42.6 mg/g)和胞外(83.6 mg/L).真菌多糖激发子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不同,但均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尤其是添加45 μg/mL真菌多糖激发子的培养体系.结论 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上调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以及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6.
橄榄中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干燥果实化学成分.方法:对橄榄8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橄榄中分离得到6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Ⅰ)、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3,4-dihydroxybenzoic acid ether,Ⅱ)、焦性没食子酸(Pyrogallic acid,Ⅲ)、邻羟基苯甲酸(2-hydroxybenzoic acid,Ⅳ)、鞣花酸(ellagic acid,Ⅴ)和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Ⅵ).结论:化合物Ⅱ、Ⅲ、Ⅳ、Ⅵ为首次从该种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7.
大麻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很早就有相关的记载.药理研究表明,大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麻素类化合物(cannabinoids),目前已知天然大麻素有70种,其中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是大麻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虽然THC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神经活性,可用于治疗癌症引起的呕吐,但THC具有致幻作用,这也成为许多国家禁种大麻的唯一原因.与THC不同的是,CBD是大麻中的非成瘾性成分,能阻碍THC对人体神经系统影响,并具有抗痉挛、抗风湿性关节炎、抗焦虑等药理活性.近年来,人们对大麻二酚类化合物以及其与大麻受体CB1和CB2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此,就CBD及其类似物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8.
龙血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血竭为名贵中药材。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血竭具有抗氧化、抗细菌、抗炎、活血止血等多种生理活性[1~3]。血竭主要分布于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我国国家标准[WS3-082(Z-016)-99  相似文献   
129.
土壤中6种酚类化合物的索氏提取-气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土壤中6种酚类化合物的索氏提取-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利用正交试验对溶剂类型、溶剂体积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提取液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影响索氏提取的因素顺序为:提取溶剂的类型提取溶剂的比例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优化的索氏提取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1),提取温度60℃,时间6h。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0.00 mg/L,以10.00 g土壤样品计,检出限为0.01~0.03 mg/kg,加标回收率为74.49%~100.81%,RSD10%(n=7)。结论该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中多种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0.
为了深入研究源自桑树资源的酚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测定了Morusin、Kuwanon E等10种桑树资源酚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4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所测定化合物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普遍优于对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所测定化合物中,Morusin、Kuwanon E和Sanggenol A的抑菌活性最强,其中Morusin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3.72 μmol/L)。对所测定化合物抑菌活性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化合物的立体构象、取代基种类和取代位置对其抑菌活性均有影响,特别是异戊二烯基结构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