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2篇 |
免费 | 390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252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306篇 |
内科学 | 359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52篇 |
特种医学 | 2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16篇 |
综合类 | 996篇 |
预防医学 | 536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284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78篇 |
肿瘤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0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316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80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283篇 |
2013年 | 244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右室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右室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CP患者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S)、应变率(SR)及位移(D).并与4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1)CP患者收缩期右室游离壁各段心肌D减低(P<0.05);CP患者右室各段心肌S减低(P<0.05);(2)CP患者右室各段心肌SRs、SRe减低(P<0.05).SRa与正常人无差异.结论 CP患者右室功能减低.STE可以准确评价CP患者右室功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可信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12.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左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左房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STI技术测定27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左房壁应变率曲线.分析冠心病患者左房功能的变化.结果 (1)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左房平均峰值应变率无显著改变,术后1个月mSRs、mSRe均显著升高,mSRa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变化更为显著(P<0.01).(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左房射血功能无显著变化,术后1个月左房被动射血量增加,主动射血量减少(P<0.05),术后3个月变化显著(P<0.01).结论 S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左房功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13.
Peutz-Jegher(P-J)氏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息肉病,伴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表现在下唇及指、趾端,息肉主要分布在小肠,胃、结肠次之,属于基因遗传病,为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914.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于不同部位心肌梗死,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判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心脏整体收缩功能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二维超声记录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高帧频图像,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心肌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前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6/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11/18节段的径向应变值、12/18节段的圆周应变值减低,其中前、侧壁、室间隔及心尖部应变值减低较其余节段更为显著(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左室15/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 5/18节段的径向应变值、10/18节段的圆周应变值减低,其中下、后壁应变值减低较其余节段更为显著(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平均纵向应变、平均圆周应变及平均径向应变值均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值显著相关(r=-0-74,r=-0-78,P<0-001;r=0-69,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仅平均纵向应变值与LVEF值显著相关(r=-0-82,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是准确、定量评价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整体收缩功能新的无创方法。纵向应变值可能是全面、准确、定量评价心功能的指标,而圆周及径向应变值的作用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15.
消毒灭菌物品跟踪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对每件消毒、灭菌物品,每个环节及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编码扫描,将二维条形码技术、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完成消毒、灭菌物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追踪管理[1]。 相似文献
916.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径向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评价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应的心肌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the systolic peak radial strain,RS)和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he time to systolic peak radial strain,TRS).方法 拟诊冠心病患者87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心肌节段按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5组:0级组,冠状动脉无狭窄;1级组,冠状动脉狭窄≤25%;2级组,冠状动脉狭窄>25%~≤50%;3级组,冠状动脉狭窄>50%~≤75%;4级组,冠状动脉狭窄>75%.运用3D-STI自动测量左心室壁16个节段的RS和TRS,采用心率对所有时间值进行校正.结果 0级组、1级组和2级组各节段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和4级组较0级组、1级组和2级组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的部分节段RS减低;4级组较3级组R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和1级组各节段T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组、3级组和4级组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的部分节段TRS较0级组和1级组延迟;3级组和4级组较2级组TRS延迟;与3级组比较,4级TRS相对提前,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应部分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室壁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应节段的RS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减低,TRS随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延迟.重度冠状动脉狭窄(>75%)时,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节段TRS较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50%~≤75%)组有提前的趋势.3D-STI可以评价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17.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初发型心绞痛患者的左房壁各节段功能。方法选择50例明确诊断为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及40名正常人测定其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应用STI技术测定左房壁各节段(后侧壁、房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应变及应变率曲线,获取左室收缩期左房壁各节段峰值应变(Ss)及应变率(SRs),左室舒张早期左房壁各节段峰值应变率(SRe),左室舒张晚期左房各节段峰值应变率(SRa)。结果心绞痛组较正常对照组,左房存储功能指标:各节段Ss均减低,SRs减低,左房最小容积(LAVmin)显著增大;左房管道功能指标:SRe、LAPEF显著减低;左房辅泵功能指标:左房前壁及下壁SRa显著减低。LAAEF及余左房壁SR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左房管道功能明显减低,存储功能增强,泵功能部分受损。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评价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左房壁各节段的功能。 相似文献
918.
目的 分析胎儿手足畸形产前超声显示率偏低的原因及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在显示胎儿指趾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 445例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孕妇分为两组:常规超声筛查组12 021例,仅在中孕期对胎儿上下肢长骨(肱骨和股骨)进行1次观察,而连续顺序追踪超声筛查组在中孕早期(孕13~14周)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在中孕期(孕19~24周)系统筛查时对胎儿肢体进行第2次检查,观察手足时加用弧形扫查法与三维成像,对胎儿上、下肢长骨运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检查后,对手掌或手指的观察采用以腕关节桡侧或尺侧为支点声束指向指尖作180° 弧形扫查,并适当侧动探头,在对胎儿脚掌或脚趾的观察时采用以踝关节背侧或足跟为支点声束指向趾尖作100°弧形扫查.发现畸形,特别是可疑畸形或显示欠清楚时,采用三维表面成像检查,观察图像并确定胎儿肢体手、足有无异常,并对两组胎儿手足畸形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25 445例产后或引产后证实胎儿手足畸形146例,228处畸形,手足畸形发生率为0.57%(146/25 445),单发畸形26例(17.8%,26/146),多发畸形120例(82.20%,120/146).其中常规筛查组胎儿手足畸形68例(0.57%,68/12 021),106处畸形;追踪筛查组胎儿手足畸形78例(0.58%,78/13 424),122处畸形;两组胎儿手足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手足畸形胎儿共8类228处畸形,其中畸形手33例,畸形44处;裂手或裂足3例,畸形8处;指(趾)缺如19例,畸形23处;重叠指10例,畸形12处;指骨缺失12例,畸形25处;多指趾21例,畸形39处;并指趾7例,畸形12处;足内翻41例,畸形65处.常规筛查组产前超声显示胎儿手足畸形18例(26.47%,18/68),指(趾)畸形均未显示(0/31);追踪筛查组产前超声显示胎儿手足畸形55例(70.51%,55/78),指(趾)畸形38例(63.33%,38/60);两组胎儿手足畸形产前超声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手足畸形胎儿合并神经(26例)、循环(13例)、消化(10例)、泌尿(10例)、骨骼系统(30例)畸形 89例(60.96%,89/146).常规筛查组手足畸形胎儿合并其他系统畸形 41例,产前超声显示22例(53.66%,22/41),追踪筛查组合并畸形48例,产前超声显示36例(75.00%,36/48).两组胎儿手足畸形合并其他系统畸形产前超声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追踪筛查组12例手足畸形胎儿行染色体检查,其中染色体异常6例(18-三体4例,21-三体2例).结论 胎儿手足畸形种类多,形成原因复杂,受胎儿姿势、羊水量多少影响,产前超声不易观察到手足(指、趾)畸形,显示率偏低.至17孕周时胎儿各节指(趾)骨才全部骨化,此阶段不是检查手、足畸形的最佳时机;18~20孕周胎手多呈伸手或半伸手状态,19~24孕周胎足多可显示,此阶段是胎儿手足畸形最佳检查时机.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结合弧形旋转法观察胎儿手足,有助于孕早期检出胎儿手足畸形,特别是指(趾)畸形. 相似文献
919.
背景:经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盘源性腰腿痛效果显著,但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家兔经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感受器通路形态学特征。方法:将8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在CT引导下经双侧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分别在注射后18,36h取T1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内脏、血管、皮、腰椎关节突滑膜、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肌腱、腰椎间盘、雄性的睾丸、雌性的卵巢等,连续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及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并记录曝光时间。结果与结论:荧光素注射18h,在下丘脑,颈、胸交感神经节,T12~L5脊神经节,胃黏膜下、小肠黏膜及黏膜下、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荧光标记细胞;在脊髓前、后角、大脑、小脑、腰椎间盘纤维环、腰椎间盘髓核、腰椎间关节滑膜、骨骼肌膜、气管内外膜、肺泡内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肾小管、胆囊壁、输卵管内外膜、卵巢、子宫内外膜、睾丸、皮内毛细血管袢及肠系膜动脉壁发现荧光密集区。苏木精-伊红染... 相似文献
92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功能.方法 临床确诊的DHF患者3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41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分别存储胸骨旁左室短轴基底水平、心尖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7.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记录左室上述两短轴切面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结果 ①所有受检者左室同一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呈相同方向运动,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基底水平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②心尖水平及基底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均大于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HF及SHF患者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减低;DHF患者心尖水平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减低,SHF组较正常组及DHF组明显减低.④DHF组基底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相应心肌层旋转角度值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F患者基底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显著减低.结论 SHF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减低;DHF患者左室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减弱,射血分数正常的DHF患者存在收缩功能异常.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tation of subendocardium and subepidium by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and to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 in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DHF)with a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Methods Ninety-seven consecutive clinically stabl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41 healthy controls,36 with diastolic heart failure,20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 (SHF)]. High frame rate dynamic two-dimensional images were recorded at the left ventricular short-axis view,including basal, papillary muscle and apical planes. Subendocardial and subepicardial global rotation were measured using Q-lab 7.0 software offline. Results ① In all the subjects, the rotation of the subendocardium wa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of subepicardium. ②As seen from the apex,left ventricular subendocardium and subepicardium performed a wringing motion with a clockwise rotation at the base and countclockwise rotation at the apex. ③In the apical plane, subendocardial ro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both heart failure groups than in controls,and was depressed to a larger extent in SHF patients than in those with DHF. Subepicardial rotation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HF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ough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SHF. ④At the base, the rotation of subendocardium and subepicardium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DHF and control groups, but i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SHF. Conclusions The subendocardial rotation is reduced, but subepicardial rotation is normal in DHF patients. On the other hand, in patients with SHF, subendocardial and subepicardial rotation are both reduced. Th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operties are impaired in DHF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