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57篇
  免费   5394篇
  国内免费   1910篇
耳鼻咽喉   715篇
儿科学   148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2655篇
口腔科学   1205篇
临床医学   13503篇
内科学   2674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868篇
特种医学   211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3047篇
综合类   18706篇
预防医学   4558篇
眼科学   737篇
药学   4541篇
  93篇
中国医学   1281篇
肿瘤学   2194篇
  2024年   478篇
  2023年   1480篇
  2022年   1622篇
  2021年   1672篇
  2020年   1804篇
  2019年   1388篇
  2018年   996篇
  2017年   1352篇
  2016年   1688篇
  2015年   2058篇
  2014年   3575篇
  2013年   3798篇
  2012年   5251篇
  2011年   5572篇
  2010年   5432篇
  2009年   5538篇
  2008年   5341篇
  2007年   4776篇
  2006年   4661篇
  2005年   3898篇
  2004年   2878篇
  2003年   2292篇
  2002年   1931篇
  2001年   1651篇
  2000年   1132篇
  1999年   1081篇
  1998年   972篇
  1997年   740篇
  1996年   711篇
  1995年   571篇
  1994年   477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243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护理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然而我们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推广使用时发现:多媒体教学存在弊端,其效果不尽人意,不如教学者期望的那样高。因此,有必要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利弊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CR,CT,E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23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标准Ⅰ期-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CR,CT,E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检查结果。结果CR诊断早期ANFH11髋,阳性率为47.8%,CT诊断早期ANFH14髋,阳性率为60.9%,ECT诊断诊断早期ANFH21髋,阳性率为91.3%,MRI诊断早期ANFH22髋,阳性率为95.7%。经统计学处理,X2=19.38,P<0.01,CR,CT,ECT和MRI四者敏感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而言,CR诊断敏感性较低,CT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ECT和MRI的敏感性高于CT及CR,MRI可准确地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63.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cia,PVL)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一种形式,并是造成早产儿脑瘫(主要是痉挛性下肢瘫或四肢瘫)的主要原因。其影像学表现与妊娠时间、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儿童期PVL是其后期改变。笔者分析了30例小儿PVL的CT表现,以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4.
制作人体解剖断层示教标本时,传统上常采用手术针线缝合固定断面相邻器官结构的方法。我们采用市售明胶来粘接、固定断面器官结构,此方法一方面更好的保持了断面内器官结构原来的正常位置,外观自然流畅;另一方面大大延长了标本的使用寿命,整个过程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初步探讨CT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扫描对家兔急性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采用约为常规剂量2倍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再将其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一次性扫描组):CT扫描层厚为2.5mm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和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重复扫描组):CT扫描层厚以5mm分别连续扫描2、4、6、8、10和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健康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脾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红髓髓窦略扩张、淤血;连续9-18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可见网状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含铁血黄素。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红髓髓窦轻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16-24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或有组织细胞增生。结论常规脾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脾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6.
暴发流行的肺炎衣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肺炎暴发流行的胸部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经过痰和咽试子标本,PCR,MIF检测证实的15例暴发流行的肺炎衣原体肺炎住院患者胸部X线和高分辨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暴发流行的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均有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干咳,声音嘶哑,咽痛等症状。肺部呼吸音减低或细湿啰音4例(26.7%),出现明显肺部影像学表现10例(66.7%)。10例暴发流行的肺炎衣原体肺炎常表现为多发或单发以小叶为中心阴影和腺泡状结节影(100%),病变以两中、下肺叶,外、中带分布;以小叶分布的气腔实变和磨玻璃样阴影(分别为100%和40%)和支气管血管束增厚(90%)。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结论暴发流行的肺炎衣原体肺炎具有群体发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相似的特征,早期CT检查更能真实地反映病变大小、多少和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67.
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18F-脱氧葡萄糖(FDG)肾肿瘤显像的关系。方法29例疑肾肿瘤患者行^11C-乙酸盐PET早期及延迟显像,其中22例1周内行^18F—FDG PET显像。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病理检查或CT、随访结果。患者静脉注射^11C-乙酸盐后即刻采集肾脏部位早期图像,以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10min后采集延迟图像,以反映^11C-乙酸盐在肾皮质内的代谢。观察^11C-乙酸盐在人体内的分布,并比较^11C-乙酸盐与^18F—FDG肾肿瘤显像的阳性率及其与病理类型、分级的关系。结果^11C-乙酸盐在人体内以胰腺摄取最高,并可能经胰液分泌人肠道。肾皮质对^11C-乙酸盐摄取随时间而变化,延迟相大部分原发肾皮质肿瘤(13例中分级Ⅰ~Ⅱ为12例)对^11C-乙酸盐摄取高于正常肾皮质,阳性率为76.9%(10/13例);而^18F—FDG显像仅为30.8%(4/13例)。6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1C-乙酸盐显像阳性仅2例;其中5例行^18F—FDG显像,均阳性。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1C-乙酸盐早期及延迟显像均清晰显示,2例输尿管炎症对^11C-乙酸盐无摄取。结论^11C-乙酸盐PET显像对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皮质肿瘤显像阳性率较高,可弥补^18F—FDG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68.
颅内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1%。传统放射学检查难以发现较小的病变,CT检查为颅内脂肪瘤的诊断提供了主要依据。我院自1996年7月至2005年10月,收集了10例颅内脂肪瘤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南京医学会影像技术专科分会于2005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南京举办国家级数字成像图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继续教育学习班,与会代表近80名听取了江苏省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南京中大医院储成风教授的“江苏省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策略和展望”,江苏省人民医院张维林主任的“数字X线摄影技术科研选题的思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王骏讲师的“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原理及其质量控制”、“计算机X线摄影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乳腺影像学检查及其质量控制”,鼓楼医院刘广月教授的“16层螺旋CT泌尿系统的三维重组技术”,江苏省中医院祝新主任的“MR血管成像对动脉硬化性闭塞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等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70.
计算机导航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术前规划和手术方法,比较导航技术辅助与单纯关节镜技术中股骨、胫骨隧道位置的优良率。方法根据术前标准正侧位X线片设计股骨、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术中“C”型臂X线机获得正侧位影像后输入计算机,形成虚拟工作界面。膝关节周围分别于股骨、胫骨侧安置“患者追踪器”。前十字韧带胫骨及股骨导向器上分别装配“工具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发射的信号,确定膝关节的位置,实时跟踪手术工具的位置和方向,并将隧道的虚拟路径叠加在工作界面上,供术者实时调整导向器的位置与方向,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临床上完成计算机导航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46例。对其中40例进行术后X线片测量,确定胫骨及股骨隧道的位置,并与同期进行的40例单纯关节镜下重建术隧道位置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导航组胫骨隧道位置平均为45.35%±3.827%(37% ̄53%),股骨隧道位置平均为62.25%±5.610%(52% ̄73%);关节镜组胫骨隧道位置平均为41.05%±6.008%(25%~54%),股骨隧道位置平均为56.62%±7.316%(46% ̄77%)。导航组的股骨及胫骨隧道位置较关节镜组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组。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使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及股骨隧道的位置更偏后,提高了手术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