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60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分析视交叉胶质瘤的MRI表现,探讨其在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视交叉胶质瘤患者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2例MRI表现为鞍上占位,在T1WI上表现为稍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6例可见明显均匀强化,6例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可见囊变,未见钙化、出血以及瘤周水肿。梗阻性脑积水5例;累及单侧视神经4例,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视束水肿样变3例,1例沿视束通路呈连续条状分布,2例沿视束呈不连续结节状分布,在T2WI上均表现为沿视束分布上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 MRI表现对视交叉胶质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急性视交叉内出血常引起急性视交叉功能损害 ,临床上比较罕见。现报道 1例如下。患者 男 ,36岁。 10d前突发头痛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 ,于 2 0 0 0年 12月 19日急诊入院。体检 :血压 10 0 / 75mmHg(1mmHg =0 133kPa ) ,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眼科检查 :视力 ,右无光感 ,左 0 1,右眼瞳孔直径 6mm ,圆 ,直接光反射消失 ,间接光反射存在 ,左眼瞳孔直径 3mm ,圆 ,直接光反射存在 ,间接光反射消失 ,眼底示黄斑中心凹反射存在 ,右视乳头略浅。视野 :右眼全盲 ,左颞侧偏盲。既往史 :2年前曾有类似发作 ,视力下降较轻 ,未作治疗即… 相似文献
83.
目的讨论颅内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1例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是该类肿瘤的主要表现,82%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M RI可良好显示肿瘤生长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手术全切除4例、次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仅1例术后视力恶化,无死亡病例,总体恢复良好。结论颅内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有其特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好、应该作为该类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4.
85.
摘 要:[目的] 探讨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PMA患儿信息,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肿瘤均边界清楚,位于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5例;MRI检查,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1例;T1WI,4例病灶实性成分表现为低信号,1例信号略高,呈等低信号;T2WI,4例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实性部分呈等信号;T2FLAIR上3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DWI病灶均呈低信号。5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均明显强化。2例侵犯视交叉、视束、丘脑及基底节区。2例出现脑脊液播散。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位于小脑蚓部3例;MRI检查,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内可见囊变,1例为囊实性;T1WI实性成分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1例病灶无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1例行SWI检查,可见病灶内点状出血。平扫CT检查,7例表现为等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论] PMA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常见,年龄偏小(平均2.4岁),发生在小脑区者年龄较大(平均5.5岁);肿瘤多以实性为主,强化方式多样,肿瘤内出血和周围水肿少见,脑脊液播散较常见。 相似文献
86.
87.
患者,男,28岁.因头痛5年,性功能减退3 月,伴视力下降10 d入院.查体:左眼视力1 m数指,右眼视力0.5,左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颞侧视野缺损,双眼底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头颅MRI提示:鞍区3.1 cm×3.1 cm×4.7 cm占位性病变,境界尚清,垂体向下受压变扁,三脑室受压,注射GD-GTPA后肿瘤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增强效应,术前考虑为颅咽管瘤.手术采用右翼点入路,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视交叉,鞍隔完整,垂体柄正常,视神经紧靠鞍结节,视交叉被压扁,穿刺抽出约4ml陈旧血性液,分块切除大部分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膜瘤.术后左眼失明,未出现其它并发症.随访半年左眼失明,右眼视力0.7,右眼颞侧视野缺损改善.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视交叉后部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根据影像学所示肿瘤生长部位及扩展方向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对84例视交叉后部颅咽管瘤病人进行手术切除,并对术中技术要点及术后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全切除63例(75.0%),近全切除20例(23.8%),大部切除1例(1.2%)。术后最常见的肿瘤残留部位是肿瘤与第三脑室底部前端连续处。术后最常见的下丘脑反应为尿崩症(72例,85.7%)及低钠、高钠血症(63例,75.0%)。围手术期死亡2例(2.4%)。对64例随访5年,复发9例。结论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多数颅咽管瘤可以得到良好的长期控制。 相似文献
89.
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的近代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1997年28例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疗效。结果本组以头痛、视力障碍和内分泌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根据肿瘤主体部位选择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分别为8、12、8例。术后症状好转16例,7例出现下丘脑相关的症状群。严重下丘脑反应4例在术后1周内死亡。16例随访5个月至10年,平均35年,5例在2年内死亡,11例Karnofsky评分为50~60分。结论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与年龄有关。手术可切除肿瘤,明确诊断,恢复脑脊液循环。但是不强求全切,保存功能和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结合放疗和化疗,可使患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 结果 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例),未被完全覆盖26.6%(4例)。鞍隔孔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偏向左侧26.7%(4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6.6%(1例)。从上面观,鞍膈呈下凹型80%(12例),平坦型13.3%(2例),上凸型6.7%(1例)。鞍隔孔测量前后径为2.20 ~ 12.10 mm,左右径为3.10 ~ 13.40 mm;依据鞍隔孔的大小将鞍膈分为3种类型:紧密型,占13.3%(2例);常见型,占73.4%(11例);扩大型,占13.3%(2例)。垂体柄靠近鞍背前缘占53.3%(8例),居中占40%(6例),6.7%(1例)位于鞍结节后缘。 结论 鞍隔孔大小的变异可影响垂体瘤的生长方式,熟悉鞍膈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鞍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