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60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在冠状断面上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5例成人尸头标本,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应用3.0T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冠状断面上视神经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视神经眶内段居于眶中心偏内上方,断面呈圆形,其周围有视神经鞘包绕,蛛网膜下隙清晰可见,眼动脉位于其上方;视神经管内段居于眶内上方,断面呈水平卵圆形,周围可见视神经鞘,蛛网膜下隙不明显,眼动脉位于其下方;视交叉冠状断面呈“一”字型,分隔上方的视隐窝和后下方的漏斗隐窝,其上方有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为灰结节和垂体柄。结论:冠状断面町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的形态特点与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32.
实验借助HRP逆行定位和免疫细胞化学定性相结合的双合的双重标记技术,探讨豚鼠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正中核向正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直接投射。结果首次确定了(1)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内5-羟色胺和非5-羟色胺能神经元对式叉上核的直接投射和分布特点;(2)投射神经元主要集中集中背核;(3)中缝背核对视交叉上核的投射神经元几乎均为5-羟色胺能,而缝中中5-色胺和非5-羟色胺能投射神经元的各占半数。 相似文献
33.
针刺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共30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CT)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捆绑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小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c-Fos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针刺组与捆绑对照组比较在CT9:00和CT21:00可使视交叉上核内c-Fos表达显著增加(85.50±11.21,42.50±5.32,q=43.00,p<0.01;52.00±2.94,38.50±3.87,q=13.50,p<0.01)。结论针刺在CT9:00及CT21:00可使c-Fos表达增加,说明针刺对c-Fos表达的影响在主观白天及主观夜间的后半期。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电针对荷乳腺癌小鼠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内Period基因的2个亚型Per1、Per2mRNA的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荷乳腺癌小鼠电针后自发性活动节律变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3组,每组6只。LD驯化10d后关闭光源,使小鼠处于自由运行状态(DD状态)。DD驯化10d后将含有MA-782小鼠乳腺癌细胞株的混悬液接种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小鼠左侧腋下,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成瘤后继续监测节律。7d后电针组小鼠进行电针干预,在CT12时相点针刺百会穴和长强穴,连续电针3d;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在相同时相点CT12采用相同的方法捆绑固定,不予电针刺激。第3次电针后2h处死动物,切取脑部SCN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各组小鼠SCN内Per1、Per2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CN内PER1、PER2蛋白含量。结果荷瘤小鼠SCN内Per1、Per2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趋势,尤以Per2的差异明显(P0.05)。荷瘤小鼠蛋白表达量与空白组及电针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12时相点电针百会和长强穴可以升高荷乳腺癌小鼠SCN内Per1、Per2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蛋白含量,提示电针对SCN内Per1、Per2等基因的作用,可能更多的是在转录后的翻译水平上,因为蛋白是最终执行功能的分子,这可能是电针调整荷瘤动物节律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为视交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墨汁明胶灌注切片透明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新生儿视交叉实质内的毛细血管进行形态观察和密度分析。结果:视交叉Ⅰ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为1.19±0.05,Ⅱ区为1.09±0.06,Ⅲ区为1.19±0.06,Ⅳ区为0.42±0.06,Ⅴ区中央板部为1.29±0.05,V区侧部为0.79±0.06。视交叉实质内毛细血管密度Ⅴ区侧部较低,为Ⅲ区的60%~73%;Ⅳ区最低,为Ⅲ区的31%~40%。结论:视交叉Ⅴ区侧部及Ⅳ区是视交叉微循环的薄弱部位。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家兔血浆胃动素浓度的昼夜变化。方法 :放免法测定损毁视交叉上核前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昼夜变化。结果 :损毁视交叉上核前胃动素浓度没有昼夜节律 ,损毁视交叉上核后胃动素浓度呈现昼夜节律 ,且其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视交叉上核抑制了胃动素的昼夜节律变化 ,促进MTL的释放 相似文献
37.
38.
探讨人视交叉上核加压素mRNA表达与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生物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25例受试者,视交叉上核加压素mRMA表达水平。结果 人视交叉上核加压素mRNA表达量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加压素mRNA表达水平比夜间高40%。结论 人视交叉上核加压素mRNA的昼夜节律性表达可能性表达可能是在基因水平调控人体生物节律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Semaphorin 3a(Sema 3a)在小鼠胚胎视交叉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E13至E15小鼠胚胎的眼球至视束部分制备成脑厚片,置于含10%的小牛血清的DMEM/F12的培养液中,在37℃的恒温的滚动培养箱中培养5h。实验组中将Sema 3a抗体加入培养液中。培养结束后,将脑厚片以4%多聚甲醛固定,将DiI颗粒置于一侧视盘。7d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暴露被标记的视神经纤维,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用Sema 3a抗体阻抑Sema 3a的功能,可引起E13跨越中线的视神经纤维减少以及神经纤维走行错误。结论:在视交叉形成的早期,Sema 3a可能吸引视神经纤维跨过中线,并且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