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7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183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37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163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48篇
综合类   822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62篇
中国医学   189篇
肿瘤学   4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肺金生方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TKIs)靶向药物耐药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用NSCLC细胞系HCC827,按0.01、0.05、0.10、0.50和1.0μM浓度梯度诱导构建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耐药株是否构建成功,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耐药株c-MET扩增水平。20只BALB/c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吉非替尼组、肺金生方组和肺金生方+吉非替尼组,每组5只。按每只4×10~7/200μL将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注射于裸鼠后肢皮下,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四组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吉非替尼组给予吉非替尼50mg/kg灌胃;肺金生方组给予肺金生方剂量53.6g/kg灌胃;肺金生方+吉非替尼组给予吉非替尼50mg/kg+肺金生方剂量53.6g/kg联合灌胃给药。给药频次每2天1次,连续给药4周。CCK8法检测耐药HCC827 GR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耐药HCC827 GR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耐药HCC827 GR细胞p-EGFR、p-MET、p-AKT、p-ERK1/2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瘤重无差异[(1.34±0.16)g比(1.41±0.13)g,P>0.05],肺金生方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瘤重明显减轻[(0.77±0.28)g比(1.41±0.13)g,P<0.01],吉非替尼+肺金生方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明显小于肺金生方组和吉非替尼组[(0.34±0.16)g比(0.77±0.28)g、(1.34±0.16)g,P均<0.01];肺金生方单用或与吉非替尼联用能够明显抑制耐药HCC827 GR细胞的增殖能力[(43.45±4.47)%、(24.25±5.21)%比(100.00±2.14)%,P均<0.01];肺金生方组、吉非替尼+肺金生方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7.40±0.56)%、(12.80±0.72)%比(3.05±0.54)%,P均<0.01];肺金生方组、吉非替尼+肺金生方组c-MET和p-c-ME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抑制下游AKT/ERK1/2磷酸化水平。结论肺金生方或和吉非替尼联用能有效抑制吉非替尼耐药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MET蛋白表达以及下游AKT/ERK1/2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白鹤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裸鼠建立人胃癌BGC-823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白鹤方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白鹤方组给予白鹤方(0.2 g/ml) 0.5 ml灌胃,1次/d; 5-FU组予5-FU稀释液(6 mg/ml) 0.2 ml腹腔注射,1次/周;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予白鹤方(0.2 g/ml) 0.5 ml灌胃,1次/d,同时予5-FU稀释液(6 mg/ml) 0.2 ml腹腔注射,1次/周。模型组予0.9%NaCl溶液0.5 ml/d灌胃,1次/d。用药6周后结束实验,观察各组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情况,测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电镜下观察移植瘤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MVD和MMP-9表达情况。结果白鹤方组、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抑瘤率分别为48.65%、47.64%和54.39%;电镜下观察发现,白鹤方组、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胃癌细胞均出现凋亡表现;白鹤方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MVD和MMP-9表达低于5-FU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白鹤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移植瘤组织MVD,抑制微血管生成;可能是通过下调MMP-9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索采用特异性对比剂进行乳腺癌模型活体MR分子成像的可能性,及其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价值。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将Gd-DTPA-BSA与单克隆抗体chTNT反应生成MR特异性对比剂Gd-DTPA-BSA-chTNT。在5周龄雌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ALB/c裸小鼠原位接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制作动物模型。将12只人乳腺癌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注射Gd-DTPA-BSA-chTNT,后者注射含相同Gd离子浓度的Gd-DTPA,两者均经尾静脉注射,注射剂量均为0.2 ml/只。测量SE T1WI平扫及引入对比剂5 min及1、2、3、4、8、12、24 h后的肿瘤信号强度,并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将右侧前肢肌肉组织信号变化作为参照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注射对比剂Gd-DTPA-BSA-chTNT后1 h裸鼠瘤体信号强度开始升高,于4 h达到高峰,且延迟24 h后信号强度仍有增高,与注射对比剂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裸鼠肌肉信号始终无明显升高,与注射对比剂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注射对比剂Gd-DTPA后5 min及1、2、3、4 h裸鼠瘤体及肌肉信号变化与注射对比剂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8 h后成像显示对比剂退出,与对比剂注射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特异性对比剂Gd-DTPA-BSA-chTNT,对乳腺癌(MDA-MB-231)裸鼠模型肿瘤灶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靶向作用,可用于乳腺癌模型活体MR分子成像研究,并将有利于乳腺癌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研究外源正义和反义p53对所转染细胞系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构建正义和反义p53C—D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p53(RS),pEGFP—p53(AS),载体有绿荧光蛋白基因监测基因转染和表达。经酶切图证明p53正向或反向联结。Liipofectin介导转染801D细胞(801D细胞有p53缺失和突变,蛋白表达阳性),G418筛选,建立单克隆细胞系。PCR检测外源p53和neo基因。荧光显微镜检查转染细胞绿荧光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证明突变蛋白表达。比较了pEGFP—p53(AS)和pEGFP—p53(RS)集落形成试验,裸鼠移植试验。FCM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酶切图证明pEGFP—p53(RS)和pEGFP—p53(AS)的p53c—DNA(RS)分别正向和反向联结质粒pEGFP。Lipofectin介导转染细胞801D细胞,G418筛选,获耐受集落,建立单细胞克隆转染细胞系pEGFP—p53(RS)—801D,pEGFP—p53(AS)801D和pEGFP—801D。PCR检测外源p53和neo基因存在于细胞,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证明外源基因存在并稳定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EGFP—p53(AS)—801D,突变蛋白呈阴性,母系为阳性,显示反义p53封闭突变蛋白表达。pEGFP—p53(RS)—801D和pEGFP—p53(AS)801D细胞集落形成率和裸鼠移植成瘤率均降低,pEGFP—p53(RS)-801D更低。FCM分析细胞周期延滞。结论 有p53缺失和突变的人肺癌细胞系801D体内外恶性增殖明显,在同一细胞背景下,p53缺失比p53突变对恶性增殖起更重要作用。外源野生型p53在肿瘤细胞中可重建抑癌功能,外源反义p53可封闭突变蛋白表达,阻止细胞停留于G1期。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肝癌细胞不同制悬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瘤及原位瘤模型,优选建模方法。方法将肝癌细胞分别采用PBS缓冲液(PBS组)、无血清DMEM溶液(DMEM组)和含10%血清的DMEM溶液(血清DMEM组)3种液体制悬后注入裸鼠皮下建立肝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比较皮下瘤的体积、瘤重及成瘤率;将肝癌细胞分别采用PBS缓冲液(PBS组)、无血清DMEM溶液(DMEM组)和含10%血清的DMEM溶液(血清DMEM组)3种液体制悬后注入裸鼠肝脏建立肝癌裸鼠原位瘤模型,比较原位瘤的成瘤率。结果3组裸鼠皮下瘤模型的皮下瘤体积及瘤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BS组及DMEM组的成瘤率(90%和100%)明显高于血清DMEM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原位瘤模型中PBS组的成瘤率(90%)明显高于DMEM组(40%)及血清DMEM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BS缓冲液或无血清DMEM溶液对肝癌细胞稀释制悬可以有效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采用PBS缓冲液对肝癌细胞稀释制悬可以有效建立裸鼠原位瘤模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索人多发性骨髓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Balb/c裸鼠进行3GyX线照射预处理后24h,于其皮下接种2×107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每2~3d观察裸鼠体重的变化、肿瘤生长的情况、裸鼠的生存时间等,待裸鼠濒死或死亡,或者超过观察时间仍未死亡时,处死裸鼠,取其皮下结节及器官进行病理检测,同时摘眼球取血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荷瘤裸鼠出现皮下结节的高峰为荷瘤后第2~3周,结节体积基本达到高峰为荷瘤后第5~6周;裸鼠死亡高峰出现在荷瘤后第7周,荷瘤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荷瘤后52d;裸鼠处死后血清中未检测到人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皮下结节HE染色证实瘤组织为浆细胞来源,器官HE染色显示肝脏部分炎性损伤。结论:采用RPMI8226人骨髓瘤细胞于Balb/c裸鼠皮下接种(接种细胞数为2×107个细胞)造模的方法,具有操作过程较简单、技术要求低,观察肿瘤生长较为直观等优点;同时采用X线照射预处理的方法可降低裸鼠免疫力,明显提高模型的成瘤率;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皮下接种于裸鼠,肿瘤生长过程中很难有人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入血;荷瘤裸鼠出现肝脏的损伤,也许可作为今后抗肿瘤药物疗效研究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健脾化痰方对裸鼠前胃癌(murine foregastric carcinoma,MFC)肝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MFC细胞接种于裸鼠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5-fu注射液组及健脾化痰方高、中、低剂量组,健脾化痰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80、40、20g/kg的健脾化痰方煎剂,5-fu组腹腔注射60mg/kg 5-fu注射液,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4周.实验结束时计算裸鼠体重、脾脏瘤重,评估肝脏转移情况,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P53、Bcl-2基因和相应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裸鼠体重[(21.40±1.43)g、(21.70±1.02)g比(20.37±1.17)g]明显增加(P<0.05),脾脏瘤重[(0.26±0.13)g、(0.16±0.05)g比(0.63±0.17)g]明显减轻(P<0.05);健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裸鼠肝脏表面转移瘤数目较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P53 mRNA表达[(8.32±0.38)、(5.42±0.45)、(3.09±0.26)比(9.67±1.31)]、Bcl-2 mRNA表达[(4.65±0.61)、(3.22±0.21)、(2.49±0.19)比(5.32±0.42)]均降低(P<0.05);健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脾脏接种瘤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6.11±5.23)、(45.20±3.77)、(23.11±3.14)比(81.63±5.01)]均低于模型组(P<0.05),Bcl-2蛋白[分别为(58.67±5.27)、(32.00±3.13)(19.00±2.54)比(63.00±4.10)]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健脾化痰方可抑制裸鼠前胃癌移植瘤的生长及肝转移,下调P53、Bcl-2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8.
索拉非尼联合顺铂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联合顺铂(DDP)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人肝癌细胞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索拉非尼组、DDP组和联合用药组。观察用药前后肿瘤大小,测体质量,并计算瘤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索拉非尼和DDP单药均能抑制肿瘤生长,两药联合疗效明显增强(P〈0.05)。与对照组和顺铂组相比,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用药组能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MVD值均明显降低,以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P均〈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DDP能增强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抗体的靶向超声微泡在原位移植裸鼠肾癌模型中的显像效果。方法建立人肾透明细胞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制备携VEGFR2抗体的靶向微泡(MBV)及携同型抗体IgG的对照微泡(MBC),每只裸鼠分别注射MBV及MBC(顺序随机,注射时间间隔30min)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注射两种微泡后10min内肿瘤的增强强度,并对肿瘤组织行VEGF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超声造影示注射微泡后10s时两种微泡增强强度上升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微泡后1,2,4,6,8,10min时MBV增强强度上升百分比明显高于MBC(P<0.05)。免疫组化显示肾肿瘤血管内皮VEGFR2高表达。结论应用携VEGFR2抗体的靶向微泡与肾癌新生血管内皮靶点特异性结合,能持续增强显像,可作为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及监测抗血管治疗疗效的重要分子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60.
我们在既往的研究中 ,为探讨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DNA合成与端粒酶表达的生物节律 ,在时辰同步化裸鼠中构建了肝癌细胞SMMC 772 1裸鼠移植瘤。继续在程控光照条件下饲养 ,于光照后 3,6 ,9,1 2 ,1 5 ,1 8,2 1小时取样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时期细胞DNA含量 ,细胞周期分布及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 ,肝癌裸鼠移植瘤细胞DNA合成随昼夜节律变化 ,且伴随端粒酶活性的同步节律变化 ,均在光照后 2 1小时达高峰 ,光照后 9小时处于低谷 ;节律周期呈余弦分布。表明 ,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静止相达高峰 ,为制定肿瘤时辰化疗方案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