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17篇 |
免费 | 1307篇 |
国内免费 | 17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5篇 |
儿科学 | 345篇 |
妇产科学 | 510篇 |
基础医学 | 1865篇 |
口腔科学 | 163篇 |
临床医学 | 4460篇 |
内科学 | 2989篇 |
皮肤病学 | 263篇 |
神经病学 | 578篇 |
特种医学 | 76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1712篇 |
综合类 | 5721篇 |
预防医学 | 3645篇 |
眼科学 | 301篇 |
药学 | 2886篇 |
54篇 | |
中国医学 | 1208篇 |
肿瘤学 | 16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332篇 |
2022年 | 424篇 |
2021年 | 543篇 |
2020年 | 521篇 |
2019年 | 427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348篇 |
2016年 | 507篇 |
2015年 | 559篇 |
2014年 | 1093篇 |
2013年 | 1299篇 |
2012年 | 1990篇 |
2011年 | 2245篇 |
2010年 | 2029篇 |
2009年 | 2152篇 |
2008年 | 2443篇 |
2007年 | 1992篇 |
2006年 | 2081篇 |
2005年 | 2209篇 |
2004年 | 1367篇 |
2003年 | 887篇 |
2002年 | 692篇 |
2001年 | 664篇 |
2000年 | 467篇 |
1999年 | 361篇 |
1998年 | 265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199篇 |
1995年 | 178篇 |
1994年 | 135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研究快速埋线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干组织G蛋白α亚基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和快速埋线治疗组各10只,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作其他处理。快速埋线治疗组造模后30min,取太冲、风池穴作快速埋线治疗。实验结束后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脑干组织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GTP-bindingprotein,Gia)和刺激性G蛋白(stimulatingGTP-bindingprotein,Gsa)的含量。结果:动物造模后30min左右,均出现外耳发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现象。快速埋线治疗组动物在快速埋线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模型对照组动物上述现象持续3h,继而出现倦卧,活动减少状态。4h后造模组大鼠脑干组织Gs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快速埋线治疗组第1,2条带分别为(175.8±15.7)%,(166.8±13.5)%此为相对值无单位,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18.6±12.2)%,(112.5±8.1)%与正常对照组的100%,100%和生理盐水组的(105.7±6.9)%,(103.4±9.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22.75~13.0,P<0.01),Gia蛋白含量快速埋线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分别为(97.4±8.7)%,(71.4±7.5)%与非造模组的100和(97.5±7.8)%比较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治疗后肢体高能量枪弹伤犬脑神经元c-Jun蛋白表达的变化,从分子生物水平上探讨中药大黄治疗肢体火器伤后远达效应的脑保护途径。方法:实验于2001-07/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实验外科完成。18只杂种犬,以M-193,5.56mm制式弹射击犬双后肢肌肉丰满处,随机分为对照组、大黄治疗组,每组分伤后2,6,10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对照组伤后应用无菌注射用水鼻饲,大黄治疗组应用中药大黄的乙醇及水提液鼻饲,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组伤后2,6,10h远隔部位脑组织脑神经元中c-Ju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8只杂种犬均进入结果分析。伤后2,6,10h大黄治疗组脑神经元中c-Jun蛋白显著少于对照组[(8.7±1.2),(14.2±1.7)个/单位面积;(3.7±2.5),(21.6±2.1)个/单位面积;(11.6±1.4),(19.2±1.9)个/单位面积,P<0.01]。结论:中药大黄提取液能够抑制肢体枪弹伤后脑神经元c-Ju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3.
老年门诊患者炎症标记物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外周血增高的炎症凶子与潜在的认知损害的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老年科门诊患者及干部体检人员115例,男60例,女55例,年龄65~81岁,入选者问诊查体,完善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脑血管病史及其他明确引起中枢神经损伤的疾病及病史(如肿瘤、感染、CO中毒、变性疾病等)。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抑郁症或焦虑症、乙醇依赖、痴呆及不能合作者亦排除在外,急性炎症、感染或创伤和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也不纳入本观察。 相似文献
24.
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7在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膈下逐瘀汤(按《医林改错》方组成: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5g,红花9g,枳壳5g。均购自南方医院中药房)经研粉、煮沸、离心、过滤配成质量浓度为25,50,100,200mg/L的药液;顺铂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5,1.0,1.5,2.0mg/L的药液(作为阳性对照),均作用于Bel-7402细胞,并设空白对照(未加任何药物)。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 l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膈下逐瘀汤各组对Bel-7402细胞生长的影响,用酶标仪测定培养细胞在600nm处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抑制率,抑制率(%)=(实验组吸光度值-对照组吸光度值/对照组吸光度值)×100%。用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作用48,72h时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药复方膈下逐瘀汤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膈下逐瘀汤质量浓度在200mg/L时其48h细胞生长抑制率介于0.5mg/L顺铂组与1.0mg/L顺铂组之间(分别为41.27%,34.01%,47.49%);膈下逐瘀汤质量浓度在50,25mg/L时,其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顺铂组,72h细胞抑制率结果基本相同。②药物作用肝癌Bel-7402细胞48h后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蛋白的表达: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蛋白的表达增多,200mg/L膈下逐瘀汤组介于0.5mg/L顺铂组和1.0mg/L顺铂组之间。结论:中药复方膈下逐瘀汤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是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表达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利用红外线对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进行照射的体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形态及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70表达状况与意义。方法:实验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3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7只进行造模,采用水杨酸钠、乙醇灌胃,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连续造模8周,建立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随机取5只进行预实验,确认模型成功后,将2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11只)和红外线治疗组(11只)。红外线治疗采用220V,200W的红外线灯,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1次/d,10min/次,连续照射20d。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厚度、炎症程度及壁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的表达状况。结果:造模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胃黏膜变薄(P<0.01)。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腺体细胞明显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粘液腺化生。经红外线照射后,HSP70100%表达;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大鼠胃黏膜增厚,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炎细胞明显减少,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红外线是治疗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途径。萎缩性胃炎大鼠在红外线刺激下,胃黏膜细胞增生。HSP70在防御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6.
糖尿病足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相关性。方法:将1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DF组89例和单纯T2DM组80例,测定三项指标水平,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DF组和单纯T2DM组三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前者高于后者(P〈0.01);三项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s-CRP、D-D及FIB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发展而升高,且升高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及转移预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食管癌中HIF-1α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从正常上皮组织、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到原位癌、浸润癌,HIF-1α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IF-1α与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估p53蛋白、p21,CD44v,P-糖蛋白及常用临床病理指标对判断肺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1998-02/07收治的肺癌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或放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冻存的肺癌及10例相应远离肿瘤部位的正常肺组织中p21,CD44v,P-糖蛋白、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指标,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同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肺癌组织中p53蛋白、p21,CD44v,P-糖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远癌肺组织(P<0.01)。②p53蛋白、CD44v,P-糖蛋白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吸烟患者5年生存率亦明显低于不吸烟的患者(12%比62%,P<0.05)。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肿瘤直径的增大和分化程度的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亦呈下降趋势(P<0.01或0.05)。③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为p53蛋白、CD44v、P-糖蛋白的异常表达、患者是否吸烟及手术时p-TNM分期、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P<0.05或0.01)。④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p53的异常表达、患者是否吸烟及p-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p53蛋白、CD44v、P-糖蛋白的异常表达、患者是否吸烟、p-TNM分期、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对肺癌预后有重要意义,其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患者是否吸烟和p-TNM分期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CT、MRI和经颅多普勒等现代化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对于脑梗死的定位和判断梗死体积有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室检测手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β含量与发病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择2004-09/2005-08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5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年龄36~86岁,平均(67.7&;#177;14.2)岁,男37例,女21例,均于出现症状24h内入组。纳入标准:诊断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等神经系统扫描检查证实符合脑梗死标准。排除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和/或遗留残疾。对照组50例为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43~89岁,平均(68+9)岁,2组问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①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当时及第1,2,3,4,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对照组受试者仅在早晨空腹时留取血液标本1次。血清S100-β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②病例组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经CT及Simes Somatom所提供的软件测量梗死体积,神经功能于患者脑梗死发作后3个月评定,评定标准为修正的Rankin等级评分。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试者血清S100-β浓度。②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发作后第7天时脑梗死体积以及脑梗死发作3个月后神经功能的评定。
结果:纳入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者50例,除病例组中6例患者出现脑干反射完全消失后2月内死亡外,其余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逐渐增高,高峰在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症状后的第3天出现,为(0.61&;#177;0.13)μg/L,至第10天下降。经Post—hoe检验,脑梗死6天以内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至第1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病例组患者血清S100-β水平:从发病开始的第1,2,3,4,6天(第lO天除外)均与最终的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在第3天相关性最密切(r=0.937,P〈0.01)。③病例组患者急性脑梗死3个月情况:以改良的Rankin等级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100-β水平与Rankin等级评分有密切的正相关性(r=0.507,P〈0.001)。
结论: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正相关.可以辅助预测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30.
红外线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修复后体质量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红外线对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进行照射的体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形态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0表达状况与意义。方法:实验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3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7只进行造模,采用水杨酸钠、乙醇灌胃,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连续造模8周,建立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随机取5只进行预实验,确认模型成功后,将2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11只)和红外线治疗组(11只)。红外线治疗采用220V,200W的红外线灯,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1次/d,10min/次,连续照射20d。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厚度、炎症程度及壁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的表达状况。结果:造模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lt;0.01),胃黏膜变薄(P&;lt;0.01)。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腺体细胞明显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粘液腺化生。经红外线照射后,HSP70 100%表达;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大鼠胃黏膜增厚,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炎细胞明显减少,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红外线是治疗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途径。萎缩性胃炎大鼠在红外线刺激下,胃黏膜细胞增生。HSP70在防御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