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中国医学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内科摘要》中由脾胃亏损而致心腹作痛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认为薛己在辨证中重视察色诊脉,治疗上重视辩证施治,虽多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古方,但多在加减变化中体现其用药的神妙,对后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52.
53.
薛己辨治咳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发病有深刻而透彻的研究。其重视体质的发病观,以此为依据将内科咳嗽分为阴阳偏虚、脏腑偏盛偏衰论治的经验对现代临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明代医家薛己对很多外科疾病的诊治都独有见地,在中医辨治肛肠疾病方面造诣尤深。通过研读后世整理的《薛立斋医学全书》中有关其治疗痔疮、便血、肛痈、脱肛等病的医案医论,归纳和阐释其在肛肠病变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疗特色与遣药组方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薛己认为: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风热外袭,饮食肥厚、湿热下注。辨证应四诊合参、重视脉诊,注重体质、兼顾病史。治疗应辨病析症、审因定法,调补脾肾、分证论治,内服外敷、治从多途。遣药组方时主益气养血方,佐祛邪解毒药,常用风药胜湿、创制托里固本,补虚泻实并行、内用外治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薛己肛肠疾病论治体系,可供后世医者诊治肛肠疾病参鉴。  相似文献   
55.
《正体类要》是明代医家薛己伤科损伤内外治法的专著.全书记载跌仆伤医案60则,其中运用小柴胡汤加减论治的7则.小柴胡汤,为伤寒六经辨证少阳之主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6.
陈群、罗振亮在《辽宁中医杂志》发表《平胃散在胎死腹中的引产运用研究》一文,认为历代医家将平胃散加减作胎死腹中的引产之用并取得疗效,但讲不清楚为什么。笔者研究相关文献后认为,能下死胎的是朴硝而非平胃散,妊娠期各种病证若符合平胃散适应证的均可放心大胆使用。  相似文献   
57.
《薛氏医案》所载肝病辨证病案众多,将肝病的虚实辨证具体细化为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的虚证证型,以及肝火炽盛、肝火血热、肝火血燥、肝经湿热、肝脾郁结的实证证型,同时也补充了肝血虚火燥、肝血虚火动生风、肝火血虚、肝木克脾土等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在对上述肝病临床证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薛氏医案》具有重视肝病病因、临证多以去因辨治,重视病家生理特征、临证因人论治各有侧重,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以主配从,临证用方遵从生克制化,补泻灵活应用古方、增减变化只在一二味间的特色。薛己在钱乙、张元素对肝病寒热虚实辨证基础上,丰富了肝病辨证的证型和治疗方案,体现了其以滋化源和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8.
周露  李奕祺 《新中医》2020,52(14):32-34
通过研习《保婴撮要》,探析薛己小儿外科的治疗特色。总结得出薛己在小儿外科治疗中善用针灸,认为应根据经络的表里、虚实及所患部位肌肉的厚薄,而施以不同的针法;且勇于突破传统的治疗方式,善用隔物灸,借药力及火力,达驱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的目的;倡导婴病治母、母婴同治,并提倡乳中过药的给药方式。在治疗方面,首重脏腑,治病求本,本于五脏、脾肾,注重温补,慎用寒凉,同时重视经络辨证,对应施治。其外科治疗特色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9.
万小曼  吴松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126-128
薛己是明代易水学派医家,其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脾肾兼顾治用温补之法的理念在调治内科虚损性疾病时疗效显著;外科疡证以托为贵的原则在指导处理脓肿疮毒时起效迅捷;而系统论治针(灸)药并用的方法则广泛适用于病性复杂的各科疑难杂症,指导临证呈现出高度包容性与实用性.这些思想被后世医家广泛继承,应用于现代临床而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60.
薛己论中风病因探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己(1488~1558),字新甫,号立斋,明代江苏吴县人。薛氏精通各科,尤以内科闻名;善于博采众长,真见灼然,著作颇丰。笔者细究薛氏《内科摘要》及所注《明医杂著》,深感其对中风发病机理的认识有别于前人,治法遣方又有别于当今多以通降活血为用者。为客观地评价薛己在中风病证治研究中的贡献,发掘其独到的治疗经验,兹将个人研读心得就教于同道。1正本清源承上启下历史上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认为中风病是外风所致。金元时期则偏重于内在因素,认为与火、气、痰及七情有关;金末明初首提“类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