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66篇
  免费   3096篇
  国内免费   1127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7614篇
基础医学   2202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2923篇
内科学   2197篇
皮肤病学   463篇
神经病学   117篇
特种医学   22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2917篇
综合类   32061篇
预防医学   10594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3195篇
  220篇
中国医学   7554篇
肿瘤学   2549篇
  2024年   520篇
  2023年   2088篇
  2022年   2078篇
  2021年   2407篇
  2020年   2180篇
  2019年   2810篇
  2018年   1172篇
  2017年   2657篇
  2016年   2672篇
  2015年   2888篇
  2014年   5050篇
  2013年   5260篇
  2012年   6086篇
  2011年   6637篇
  2010年   6015篇
  2009年   5551篇
  2008年   6073篇
  2007年   5314篇
  2006年   4759篇
  2005年   4686篇
  2004年   3649篇
  2003年   3107篇
  2002年   2617篇
  2001年   2198篇
  2000年   1535篇
  1999年   1197篇
  1998年   1050篇
  1997年   947篇
  1996年   826篇
  1995年   690篇
  1994年   577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359篇
  1991年   280篇
  1990年   188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是指通过对子宫内膜的局部机械性轻微损伤,诱导其自身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胚胎着床率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及刮匙搔刮。单独宫腔镜检查也可视为子宫内膜轻微刺激的一种方式,其对提高着床率也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可改善胚胎移植的结局,仍有对此持相反的观点者,在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且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的概念、机制探讨、临床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总结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及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EMs患者,术中分别留取新鲜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随机选取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非EMs患者42例,术中留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ON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应42例石蜡组织中RO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RON蛋白和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RON mRNA及RO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组织(P<0.001),且异位内膜组织中RON mRNA及RO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在同一标本中RON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结论RON的过度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RON和E-cadherin的异常对判断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ON可能成为诊断治疗E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全子宫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妇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90例全子宫切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HAMD评分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51-752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和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诊的82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肌肉注射甲氨蝶呤,同时服用具有活血、杀胚、疏通静脉、化瘀作用的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vs 65.9%),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血WBC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阴道失血量显著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以及HCG下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米非司酮与中药杀胚消癥汤,对于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有显著疗效,且安全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分析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采用盆底电生理治疗对其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在人工流产后行常规方法(常规组150例)和盆底电生理治疗(实验组150例),对比分析盆底电生理治疗对于患者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再次妊娠率(33.33%)相比常规组(16.67%)较高,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1.11%,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月经复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盆底电生理治疗效果显著,既可以整体改善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的子宫内膜修复效果,又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抗感染加人工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等方法来治疗。结果:所选的9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所用方法后,有92%治愈,有8%明显好转;而通过传统方法治疗的90例患者,仅有60%的患者治愈,15%好转,还有25%的患者病情无变化。结论:通过抗感染加人工配合阴道冲洗上药的方法,对于治疗子宫内膜炎具有较明显的效果,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