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794篇
  免费   18670篇
  国内免费   10606篇
耳鼻咽喉   3717篇
儿科学   5944篇
妇产科学   3509篇
基础医学   12685篇
口腔科学   3583篇
临床医学   62058篇
内科学   35917篇
皮肤病学   7160篇
神经病学   10453篇
特种医学   114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57篇
外科学   26569篇
综合类   117570篇
预防医学   30184篇
眼科学   7413篇
药学   52211篇
  1138篇
中国医学   52350篇
肿瘤学   6731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4918篇
  2023年   10273篇
  2022年   12421篇
  2021年   17175篇
  2020年   12778篇
  2019年   10134篇
  2018年   4985篇
  2017年   8707篇
  2016年   9901篇
  2015年   11347篇
  2014年   19889篇
  2013年   19547篇
  2012年   24288篇
  2011年   26158篇
  2010年   24622篇
  2009年   23912篇
  2008年   26634篇
  2007年   23433篇
  2006年   22069篇
  2005年   22313篇
  2004年   18141篇
  2003年   17043篇
  2002年   14217篇
  2001年   12702篇
  2000年   9637篇
  1999年   7346篇
  1998年   6535篇
  1997年   5789篇
  1996年   5338篇
  1995年   4495篇
  1994年   3607篇
  1993年   2412篇
  1992年   1957篇
  1991年   1909篇
  1990年   1468篇
  1989年   1412篇
  1988年   446篇
  1987年   381篇
  1986年   306篇
  1985年   195篇
  1984年   88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在微创内镜致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意义。方法: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7年8月某院收治的60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患病程度分为严重脓毒症组19例、脓毒症组33例、脓毒症性休克组8例,分别给予3组患者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查,分析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应用PCT和CRP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统计发现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CRP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明显较治疗前低,差距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PCT曲线下面积为(0.825±0.092),其临界值为1.3ng/ml、敏感度为88.5%、特异度84.2%、诊断准确率84.9%,而血清CRP曲线下面积(0.742±0.062),其临界值为41.5ug/ml、敏感度为82.3%、特异度71.7%、诊断准确率73.2%。结论:对于尿源性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PCT诊断可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的Buss和Perry攻击量表(AQCV),评估545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攻击性的因素。结果:AQ-CV总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3.3(11.7-36.3)。男性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女性(aOR=2.32,95%CI:1.17-4.61);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间长(≥12月,aOR=1.80,95%CI:1.04-3.10)、每次使用剂量大(≥0.3g,aOR=2.86,95%CI:1.62-5.04)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aOR=13.42,95%CI:6.60-27.28)是滥用者表现出高攻击性的风险因子。结论:长期、频繁、大剂量使用甲基苯丙胺可使滥用者的攻击性显著增高。应当控制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并积极干预滥用者的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院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类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正确处理后,均有效缓解,组间对比不具有差异(P0.05)。结论:给予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在改善血液学指标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西罗莫司治疗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武汉市第三医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确诊的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纳入标准采用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组(27例)与B组(27例)。A组采用他克莫司+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B组使用小剂量西罗莫司+他克莫司+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各组白介素(IL)-2、IL-13、干扰素(INF)-γ改变,以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24 h尿蛋白、血糖、血药浓度等生化指标,分析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经过治疗3个月、6个月后总胆固醇、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前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IL-2、INF-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IL-13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前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略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B组总缓解率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小剂量西罗莫司的三联治疗方案较他克莫司+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更加安全有效,能更好的改善胆固醇、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与疾病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两种血药浓度他克莫司在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开封市中心医院诊治经肾穿刺活检及临床诊断为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90例分为两组,高血药浓度组: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为7.5~10 ng/mL之间(包含7.5 ng/mL),低浓度组: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控制在5~7.5 ng/mL之间。观察两组患者在病情缓解率、血浆白蛋白水平、尿蛋白水平、不良反应等方面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病情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升高白蛋白水平方面,治疗两个月时高血药浓度组升高水平较低浓度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观察的其他月份两组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尿蛋白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高血药浓度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高于低血药浓度组,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血药浓度他克莫司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可以取得同等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原因,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内生存率提供研究思路。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所有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随访至2017年3月1日,将所有进入透析后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将所有存活大于3个月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透析时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 268例,随访期死亡438例,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0.47%)、糖尿病(23.03%)、高血压病(9.31%)。新入患者死亡高峰在进入透析3个月内出现,共155例,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5.4%。3个月内死亡患者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32.26%)、慢性肾小球肾炎(23.23%),高血压病(15.48%)。Logistic分析提示进入透析时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较高、基础疾病为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病程中曾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比例更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增高是新入血液透析患者3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白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素。研究人群中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292例,3月内死亡50例(17.1%),存活超过3个月的242例(82.9%)。Logistic分析提示病程中曾接受CRRT治疗、更高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更高是基础疾病为糖尿病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SRD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在开始3个月内死亡风险较高。积极治疗患者的合并症、改善患者低蛋白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糖尿病是ESRD患者常见原发病因和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与不良反应。   方法   按入组条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按入组标准选择69例,诱导治疗期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的基础上,予以腰大池持续引流置换脑脊液,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随机分为4个组,A0、A1、A2每组17例,A3组18例。分别为A1(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2 mg)、A2(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3 mg)、A3(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5 mg)3组;A0为对照组(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无鞘内注射给药);观察治疗后1周、2周、4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脑脊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影像学病灶的转归,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A1组不良反应的情况较A2、A3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4周后,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于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磁共振显示A2组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均高于A1、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A1、A3组磁共振显示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A1组不良反应少,但疗效不及A2、A3组;A2组不良反应较A1组稍高、较A3组低,但A2组疗效最好;A3组因部分病例对不良反应难以耐受,不能每日进行鞘内注射,经治疗后从脑脊液蛋白及糖的恢复情况、影像学检查病灶吸收不及A2组。   结论   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时,若追求快速缓解病情而过快增加剂量,或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反而影响治疗的进度,干扰后期治疗效果,大部分患者更能接受低、中等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48.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