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117篇 |
免费 | 1847篇 |
国内免费 | 1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29篇 |
儿科学 | 341篇 |
妇产科学 | 232篇 |
基础医学 | 1264篇 |
口腔科学 | 340篇 |
临床医学 | 10073篇 |
内科学 | 2197篇 |
皮肤病学 | 61篇 |
神经病学 | 929篇 |
特种医学 | 178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9948篇 |
综合类 | 16782篇 |
预防医学 | 2679篇 |
眼科学 | 61篇 |
药学 | 5945篇 |
118篇 | |
中国医学 | 6506篇 |
肿瘤学 | 2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3篇 |
2023年 | 992篇 |
2022年 | 1194篇 |
2021年 | 1857篇 |
2020年 | 1254篇 |
2019年 | 1168篇 |
2018年 | 507篇 |
2017年 | 1053篇 |
2016年 | 1185篇 |
2015年 | 1541篇 |
2014年 | 2819篇 |
2013年 | 2721篇 |
2012年 | 3550篇 |
2011年 | 3884篇 |
2010年 | 3683篇 |
2009年 | 3537篇 |
2008年 | 3778篇 |
2007年 | 3410篇 |
2006年 | 3311篇 |
2005年 | 3388篇 |
2004年 | 2846篇 |
2003年 | 2659篇 |
2002年 | 2103篇 |
2001年 | 1855篇 |
2000年 | 1421篇 |
1999年 | 1067篇 |
1998年 | 953篇 |
1997年 | 780篇 |
1996年 | 748篇 |
1995年 | 594篇 |
1994年 | 535篇 |
1993年 | 321篇 |
1992年 | 295篇 |
1991年 | 239篇 |
1990年 | 197篇 |
1989年 | 200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2岁(12.1±7.1岁)。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6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2例。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胸段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远端代偿弯Cobb角、双肩高度等参数,并观察神经功能转归及并发症。结果:行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3级截骨6例,SRS 4级截骨3例,SRS 5级截骨16例。手术时间306.1±101.5min(147~550min),术中失血量1108.0±1000.9ml(150~4500ml)。随访时间37.8±14.0(20~69)个月。颈胸段主弯Cobb角由术前59.5°±28.5°矫正到术后的28.8°±16.9°(P0.001),末次随访时为31.6°±16.4°,无明显丢失(P=0.574)。局部后凸由术前39.2°±28.2°矫正到术后的21.1°±14.4°(P0.001),末次随访时为24.0°±14.3°,无明显丢失(P=0.478)。远端代偿弯由术前的35.4°±19.5°减少为术后的18.4°±11.3°(P0.001),末次随访时为26.1°±16.9°,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73)。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2.6±0.9cm减少到术后的1.2±0.6cm(P0.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为0.9±0.6cm,但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93)。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6例患者中5例随访期间恢复至Frankel E级,1例C级恢复至Frankel D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5例凸侧上肢麻木;1例因双下肢肌力持续下降行再次手术探查清除血肿后恢复,6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他包括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3例,伤口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远期融合远端侧凸加重行翻修手术2例,均通过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对于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miR-143/145侧翼序列rs4705342和rs4705343多态性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06例膀胱癌患者和162例对照人群外周静脉血样本,TaqMan探针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rs4705342和rs4705343多态性。结果 rs4705342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显著降低了膀胱癌的发病风险(CC与TT相比,调整OR=0.30,95%CI:0.10~0.88,P=0.018;C与T相比,调整OR=0.60,95%CI:0.40~0.89,P=0.01)。 单倍型分析显示,rs4705342C-rs4705343T单倍型显著降低了膀胱癌的发病风险(OR=0.33,95%CI:0.15~0.74)。结论 miR-143/145侧翼序列rs4705342CC基因型可能是膀胱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TUE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T)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的1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其中TURBT和TUEBT各80例,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剜除术。
结果术前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BT组和TUEBT组在手术时间、膀胱穿孔率、术后肿瘤病理分级、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失血[(15±7)ml vs(6±2)ml,P<0.05],住院天数[(5.8±2.3)d vs(3.6±1.4)d,P<0.05],二次电切率(70.00%vs 36.25%,P<0.05),二年内肿瘤复发率(47.50%vs 3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URBT与TUEBT均是安全、有效的处理NMIBT的手术方法,但TUEBT大多数标本含有肌层,有利于判断分期,减少了二次电切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PS/IC)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1例BPS/I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44例,男7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32个月。对照组采用单纯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组在膀胱灌注的基础上运用微波热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评分(ICSI/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和VAS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CSI、ICPI、PUF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7.3±3.3) vs(10.7±2.5)、(5.2±3.5)vs(7.5±3.5)、(19.6±3.4)vs(22.3±4.7)、(5.0±0.7)vs(5.8±1.1),P值均<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微波热疗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治疗BPS/IC的疗效肯定,适合广泛开展,为临床治疗BPS/IC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结合表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行TURBT术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霉素组和比星组,各50例。霉素组术后给予40 mg丝裂霉素治疗,比星组术后给予30 mg表柔比星治疗。结果 霉素组和比星组治疗后3、6个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比星组治疗后3、6个月VEGF水平明显高于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霉素组和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星组在第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霉素组,比星组在第1、2、3年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RBT术结合表柔比星可有效减少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预后,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有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中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VIb)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38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 N1患者35例,c N0患者203例,均行甲状腺切除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可能与VIb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38例PTC患者中,VIa淋巴结转移108例,VIb淋巴结转移67例,颈侧部淋巴结转移24例。c N1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c N0患者(94.29%vs. 46.31%,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和VIa淋巴结转移为VIb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无1例损伤喉返神经,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为3.4%,复发中位数为26.3个月。结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VIa淋巴结转移情况是VIb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行CLND时,应尽量完整切除VIb亚区,尤其是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羟考酮对肝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 CRBD)的预防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肝叶切除手术的男性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BMI 20~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术毕前30 min静推生理盐水5 ml(C组)、羟考酮0.1mg/kg(O1组)或0.15mg/kg(O2组)。记录苏醒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CRBD评分、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O1和O2组CRBD发生率分别为30.0%和27.5%,明显低于C组的52.5%(P0.05)。O1和O2组中到重度CRBD的发生率均为5%,明显低于C组的25%(P0.05)。与C组比较,拔管后O1组和O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O1组和O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有4例恶心呕吐,O1组有1例恶心呕吐,O2组有1例寒战,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毕前30 min给予羟考酮0.1mg/kg可降低开腹肝切除术后C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有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李旭东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1):68-69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是基于与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压迫感或不适感而诊断出的,同时至少伴有一种其他尿路症状(如持续急迫排尿感或尿频),需排除混淆疾病。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将之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不适感(憋胀、疼痛、压迫感),病史大于6周,合并下尿路症状,排除其他疾病,其中尿频和疼痛是两大要素”IC/BP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尚不确定,目前没有普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1-11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术中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后路手术(3D组),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41.67±8.85)岁。20例患者采取常规术中牵引,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手术(传统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73±5.40)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颈椎JOA评分,以及影像测量的置钉准确度和延髓颈脊髓角(CMA)。[结果]在手术时间[(128.34±4.53) min vs (164.50±8.46) min,P<0.05],术中出血量[(200.64±12.78) ml vs (320.22±30.63) ml,P<0.05],置钉总准确率[90.91%(80/88) vs 76.25%(61/80),P<0.05]方面,3D组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64±3.58)个月。两组术后CMA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D组有1例(4.55%),传统组有2例(10.00%)发生不融合,均进行了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行颈枕固定融合的病例活动受限较明显,寰枢椎融合病例无明显活动受限。[结论] 3D打印术辅助治疗寰枢椎脱位,有助于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椎弓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53-1657
[目的]应用三维CT方法探讨经皮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避免椎动脉损伤的方法。[方法]选取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63±5.57)岁。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模观测,重建颈椎、椎动脉三维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突关节间隙后方最内侧端垂直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缘交点(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于椎间隙水平与椎动脉前缘、后缘、内侧缘、外侧缘距离及椎动脉前后径、左右径。[结果]C_7/T_1侧块最外侧缘于椎动脉后方;O点、侧块最外侧缘距离椎动脉于C_(3/4)最近;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于C_(5/6)距离椎动脉最近。虽然C_(2/3)~C_7/T_(1 )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与椎动脉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_(3/4)~C_(5/6)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与椎动脉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3)~C_7/T_1椎动脉前后径(3.15±1.46)mm~(3.75±0.93)mm、左右径(3.18±2.20)mm~(4.14±0.9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ECD以O点为标志开窗减压损伤椎动脉概率小。锐性手术器械沿硬脊膜外侧缘、C_7/T_1侧块外侧缘滑向前方可能伤及椎动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