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14篇
  免费   2070篇
  国内免费   2162篇
耳鼻咽喉   179篇
儿科学   293篇
妇产科学   455篇
基础医学   2562篇
口腔科学   953篇
临床医学   5385篇
内科学   1923篇
皮肤病学   1195篇
神经病学   2062篇
特种医学   14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5550篇
综合类   11961篇
预防医学   2376篇
眼科学   771篇
药学   4781篇
  85篇
中国医学   2424篇
肿瘤学   984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1219篇
  2022年   1288篇
  2021年   1327篇
  2020年   1164篇
  2019年   1303篇
  2018年   632篇
  2017年   1122篇
  2016年   1081篇
  2015年   1319篇
  2014年   2069篇
  2013年   2022篇
  2012年   2683篇
  2011年   2733篇
  2010年   2310篇
  2009年   2259篇
  2008年   2801篇
  2007年   2195篇
  2006年   2159篇
  2005年   2509篇
  2004年   1854篇
  2003年   1638篇
  2002年   1387篇
  2001年   1153篇
  2000年   880篇
  1999年   671篇
  1998年   586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365篇
  1994年   307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176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康瑞保乳膏防治烧伤瘢痕刺痛与瘙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2.
殷平 《中华综合医学》2002,3(2):128-130
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中新生血管网络系统形成,其决定于在行定微环境中某些血管生成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本主要对血管生成诱导因子,抑制因子及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对BTCC新生血管形成调控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53.
增生瘢痕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转录因子Smad 2,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胎儿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8份,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8份,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份.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β1、Smad 2 和Smad 3三种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这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TGF-β1基因有5对,Smad 2基因有8对,而Smad 3基因有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TGF-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2.2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4.26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t=6.685,P<0.01),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 2,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这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组织纤维化.TGF-β1和Smad 3基因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内低表达可能是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55.
①目的 比较注射法和手术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②方法 将 32例病人分A ,B组 ,A组采用以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 ,应用特制的高压瘢痕注射器向瘢痕组织内注射确炎舒松A混悬液 ,注射间期瘢痕外涂去疤霜 ,再用透明敷料安舒妥密封 ,以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和避免玷污衣物。B组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术前1~ 2周在瘢痕组织的周围及基底部注射确炎舒松A混悬液 1~ 2次 ,然后将瘢痕全层切除。术后第 3周 ,切口处皮内注射少量药物 ,并配合安舒妥继续减张并密封药物于切口处 ,以防止切口展宽和瘢痕增生。③结果 A组 84块瘢痕达到治愈、显效、无效标准者分别有 5 7,2 6 ,1块 ,治愈率为 6 8% ,总有效率为 98% ;B组 32块瘢痕达到治愈、显效、无效标准者分别为 12 ,14 ,6块 ,治愈率为 37% ,总有效率为 8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uc =5 .0 3,P <0 .0 5 )。④结论 以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有效率高 ,但美容效果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可缩小皮损面积 ,但复发率较高。因此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Vitapex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形成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用Vitapex和氢氧化钙作为诱导剂对62例68颗年轻恒牙行根尖诱导术。结果:Vitapex诱导根尖形成的有效率为94.29%,氢氧化钙的有效率为72.73%。结论:Vitapex能更有效地诱导根尖形成。  相似文献   
57.
面部烧伤是一种较常见的意外伤,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烧伤的发生率为2%,即每年约有烧伤患者2 400万[1].烧伤不仅改变了人的外形,并且给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2],英国整形外科医生曼切斯待认为:美容整形外科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容外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和社会的过程[3].本研究主要探讨综合性心理治疗对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体表外伤后 ,过度修复及烧伤所致的瘢痕增生 ,是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后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 ,病因尚未明了 ,有瘢痕体质的人可因外伤、预防接种和手术后发生 ,有时与皮肤张力、免疫、遗传也有关 ,我们从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4月对 33例瘢痕增生患者 ,采用单向中频电加碘化钾溶液治疗瘢痕增生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观察瘢痕增生患者 33例 ,男 2 1例 ,女 1例 ,年龄 2 0岁~ 6 2岁 ,病程 1mon~ 4a。烧伤后瘢痕增生 7例 ,前胸、后腰、足背手部等部位 ,手术切口后后切口增生2 6例。患者均在术后感觉局部切口痒 ,并有充血、切口增宽…  相似文献   
5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plasma homocysteine (Hcy) level to stroke and genetic factor to elevated plasma Hcy level. METHODS: The plasma Hcy level was measure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ultraviolet detection and the gene polymorphism of N5,N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was studied with PCR-RFLP assay in 43 patients with cortical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42 healthy control. RESULTS: The plasma Hcy level of the patients (19.3 +/- 6.0 micromol/L)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13.7 +/- 5.4 micromol/L) (t = 4.16, P < 0.001). There are 3 genotypes, C/C, C/T and T/T, about base-variation of MTHFR gene at locus 677. The plasma Hcy level of the subjects with T/T genoty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ubjects with other genotypes. However, the frequencies of each genotype and allel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CONCLUSIONS: The elevated plasma Hcy level is a risk factor for 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s related to the C-->T mutation at locus 677 of MTHFR gene.  相似文献   
60.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近年来才被发现而且在实验研究中被证明有确定生物学活性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已经成为众多学的研究热点。结构特点显示GDNF为TGF-β家族中的一个新的亚家族,但其在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方面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不能比拟的强效作用。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相对特异性营养作用已为众多学所认可,且在美国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有关GDNF的许多研究正在进行,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可以预见GDNF将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