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449篇 |
免费 | 7835篇 |
国内免费 | 576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24篇 |
儿科学 | 1699篇 |
妇产科学 | 1118篇 |
基础医学 | 13753篇 |
口腔科学 | 1275篇 |
临床医学 | 17225篇 |
内科学 | 13208篇 |
皮肤病学 | 1469篇 |
神经病学 | 1643篇 |
特种医学 | 265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44篇 |
外科学 | 7267篇 |
综合类 | 39759篇 |
预防医学 | 16778篇 |
眼科学 | 1119篇 |
药学 | 15932篇 |
375篇 | |
中国医学 | 11141篇 |
肿瘤学 | 105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28篇 |
2023年 | 4693篇 |
2022年 | 5138篇 |
2021年 | 6335篇 |
2020年 | 4531篇 |
2019年 | 3662篇 |
2018年 | 1709篇 |
2017年 | 2818篇 |
2016年 | 2866篇 |
2015年 | 3239篇 |
2014年 | 5170篇 |
2013年 | 5055篇 |
2012年 | 6895篇 |
2011年 | 7825篇 |
2010年 | 7142篇 |
2009年 | 7438篇 |
2008年 | 8788篇 |
2007年 | 8092篇 |
2006年 | 7745篇 |
2005年 | 8333篇 |
2004年 | 6825篇 |
2003年 | 6537篇 |
2002年 | 5513篇 |
2001年 | 4927篇 |
2000年 | 3865篇 |
1999年 | 3235篇 |
1998年 | 2754篇 |
1997年 | 2546篇 |
1996年 | 2323篇 |
1995年 | 2077篇 |
1994年 | 1790篇 |
1993年 | 1276篇 |
1992年 | 1046篇 |
1991年 | 1001篇 |
1990年 | 859篇 |
1989年 | 942篇 |
1988年 | 226篇 |
1987年 | 159篇 |
1986年 | 107篇 |
1985年 | 75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近年来,中国针灸学暴露的一些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基础理论发展落后,基础研究没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课本与临床实际需要相脱节,西方针灸学的崛起反过来挑战中国针灸学等.与此同时,发展现代针灸学的问题也不断被提及,但对于现代针灸学的理解并未形成广泛共识.从1951年朱琏出版《新针灸学》至今70年来,新范式下的现代针灸学一... 相似文献
94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及血脂状况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患有NAFLD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5例;选择同期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5例做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连续8周)而空白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实验干预疗法。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消肠道菌群水平以及治疗前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肠道菌群、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变化,以及炎性因子和生物化学指标优化程度。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者之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血脂指标情况并没有显著差别(P>0.05);在肠道菌组成方面,实验组、空白对照组G-杆菌、G+球菌、G-球菌在全部肠道菌中的占比均超过标准健康空白组,但G+杆菌的比率却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G-杆菌、G+球菌、G-球菌在所有肠道...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早餐前后血脂对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检验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高脂血症住院患者以及体检健康人员共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原发性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纳入甲组(n=27),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纳入乙组(n=28),而体检健康人员纳入丙组(n=27)。于同一日早餐前和早餐后2 h采集所有受试者4 mL静脉血,对其血清甲胎蛋白(AFP)、总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三组受试者早餐前后的血清AFP、CHOL和TG水平。结果:经过分析,甲组、乙组和丙组在早餐前和早餐后2 h的血清AFP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甲、乙组早餐前后的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丙组,同时甲组早餐前后的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乙组(P <0.05)。乙组早餐前和早餐后2 h的CHOL水平和TG水平明显高于甲组和丙组(P <0.05),而甲组和丙组早餐前后的CHOL水平和TG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甲组、乙组和丙组早餐后2 h的CHOL水平和TG水平明显高于早餐前(P <0.05... 相似文献
944.
目的 在细胞水平上评估白杨素、蔓荆子黄素、刺芒柄花素和北美圣草素4种中药单体对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免疫激活能力,从中筛选出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中药单体。方法 将RAW264.7细胞和DC2.4细胞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白杨素组、蔓荆子黄素组、刺芒柄花素组和北美圣草素组,再根据各中药单体的浓度不同分为低、中、高三个亚组,同时设置阴性对照亚组和脂多糖阳性对照亚组,处理48 h后,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亚组RAW264.7细胞和DC2.4细胞表面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和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4种中药单体高浓度亚组间RAW264.7和DC2.4细胞中CD80、CD86、MHCⅠ和MHC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5.40~44.18,P<0.05);中浓度亚组间DC2.4细胞的4种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82~170.14,P<0.05)。白杨素组的各亚组间RAW264.7和DC2.4细胞的CD80、CD86、MHCⅠ和MHC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89~51.54,P<0.05);蔓荆... 相似文献
945.
目的 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获得具有可溶性、免疫原性的重组PD-L1蛋白。方法 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优化人PD-L1基因序列,将优化后的序列构建至质粒pPIC9K,合成重组质粒pPIC9K-PDL1。使用SacⅠ-HF将pPIC9K-PDL1线性化,然后通过电击法将pPIC9K-PDL1上的PD-L1基因序列整合至巴斯德毕赤酵母基因组中,依次使用MD平板(无组氨酸)和遗传霉素G418从电击处理过的菌液中筛选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然后使用PCR和测序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甲醇体积分数为0.005的BMMY培养基诱导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菌株培养基上清液中的表达产物。结果 筛选得到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表达的PD-L1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 700,可以与抗PD-L1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菌株表达的PD-L1蛋白可用于开发血清PD-L1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946.
947.
目的 基于Opal多重染色技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与中医寒热证、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收集ⅢB期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初治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免疫微环境中10个指标(CD3、CD4、CD8、CD68、CD163、FOXP3、LAG3、TIM3、PD-1、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61例患者记录了中医寒热证型,56例患者记录了中医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证型,其中伴有气虚证、痰湿证的患者居多。分析临床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发现,Ⅳ期患者中,CD8+T细胞表达的比例最高;男性患者中痰湿证的比例比女性高,PD-L1的表达比例最高;非L858R敏感突变患者中痰湿证居多,EGFR突变中TIM3表达比例最高(P<0.05)。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分析结果提示,热证患者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水平更高,阴虚证与肿瘤区域中CD8+T细胞的表达负相关,... 相似文献
948.
肿瘤免疫编辑假说认为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以及免疫逃逸三个序贯的阶段。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中医药治疗肿瘤强调通过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目的。本文应用肿瘤免疫编辑假说,将机体阴阳平衡与机体免疫清除、阴阳失衡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联系起来,并结合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实践,尝试探讨中医基本病机中的“阴阳平衡”与肿瘤免疫编辑假说间的相关性,以为肿瘤免疫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层次、多因素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9.
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病人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癌症患者,由于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950.
"脾"充养机体,同时护卫人体健康,乃人体后天之本。健康的肠道固有菌群可抵御致病菌侵犯人体,促进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调节机体免疫,调控肠道生理功能,维护机体健康,正是中医理论"脾为之卫"的现代映射,因而肠道菌群紊乱或是"脾失之卫"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结肠炎癌进程中关键推动因素。聚焦肠道菌群,剖析"脾为之卫"的生物学本质,分析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人体抗邪之"卫"的作用及相关性,提出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结肠炎癌演进过程即"脾失之卫"的过程,"健脾复卫,运脾行卫"是阻延结肠炎癌进程的核心,以期提供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癌演进新思路,为临床防治结肠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