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0篇
中国医学   11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洋参,是18世纪初人们根据人参的记载和植物标本,在加拿大南部森林中发现的美洲人参。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定向透药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肛瘘术后创面的促愈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本院行CD肛瘘手术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乱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以美洲大蠊提取液定向透药,对照组不加予其...  相似文献   
83.
对表达美洲蟑螂Arg变应原的BCG进行免疫原性评估,为BCG脱敏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106CFU重组BCG-Arg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0、2、4、6、8周收集血清。使用纯化的重组Arg包被ELISA板,ELISA检测Arg特异性IgG及IgG1I、gG2a亚类。重组BCG-Arg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2周后,血清Arg特异性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1及IgG2a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2a升高更明显。重组美洲大蠊BCG-Arg具免疫原性,并且诱导Th1优势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芗城区浦南村钩虫人群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钩虫卵;对部分重度感染者进行驱虫导泻治疗,并收集虫体进行虫种鉴定;对部分环境类型土壤的钩蚴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结果检查4812人,钩虫感染者1601人,感染率为33.27%。感染程度以轻度感染为主;女性感染率(18.37%)高于男性(14.90%)(χ2=7.74,P〈0.05);人群分布以〈15岁年龄段的感染率最低(9.31%),55~年龄段的老年人最高(47.43%),呈年龄增长而升高趋势(χ2=300.00,P〈0.01);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者感染率最低(8.06%),与文盲半文盲(31.89%)、小学(37.83%)、初中(31.35%)文化程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5)。驱虫导泻20人,收集钩虫成虫326条,均鉴定为美洲钩虫;分离培养土壤20份,分离阳性钩蚴12份,均鉴定为美洲钩蚴。结论芗城区浦南村为严重的钩虫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率高,且为单纯的美洲钩虫;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正>P1803 1918年智利流感大流行期间的死亡模式\\Gerardo Chowell,Lone Simonsen,Jose Flores,等南美洲历史性流感大流行流行病学信息的缺乏妨碍了对整个美洲大陆及不同气候区域流行模式的完整理解。为填补1918年智利流感大流行相关的死亡时空模式的空白,我们对档案记录进行了回顾。我们发现的证据表明,同年不同时期有多流行波出现,1918-1921年间出现流行强度的波动,流感相关的超额死亡高峰出现在1919年7-8月。所有年  相似文献   
86.
屠宇平  杨小平 《疾病监测》2009,24(9):731-732
自2009年4月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发现头2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病毒人类感染病例以来,124个国家已向WHO报告了〉10000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截至2009年7月15日)。  相似文献   
87.
美洲大蠊提取物体外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以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为实验菌株,对倍稀释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MC)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MC):在不同质量浓度的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牛脑心浸液培养液中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别于培养0、4、8、12、24和48 h时测定细菌悬液的光密度值(D590).结果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MC和MBMC分别为2.5 g·L-1和5 g·L-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可能具有较强的防治牙周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mg·mL-1。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人及小鼠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μg/mL.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对人及小鼠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开发一种可长效缓释的载美洲大蠊活性部位CⅡ-3微球,并考察其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温水相-水相乳化法将CⅡ-3CⅡ-3制备成葡聚糖微粒。以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葡聚糖微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将优化工艺制备的CⅡ-3CⅡ-3葡聚糖微粒采用水包油包固体复乳法包封在PLGA微球中。对CⅡ-3微球外观形态、微球体外释放特性,以及CⅡ-3微球对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 优化制备工艺后的CⅡ-3葡聚糖微粒载药量为(27.41±0.60)%,包封率为(74.43±4.15)%,进一步制备得到的CⅡ-3微球载药量为(1.21±0.02)%,包封率为(31.27±0.88)%,平均粒径为(39.51±0.19)μm。CⅡ-3微球在pH 4.0和pH 7.4的PBS中360 h检测微球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5.83±1.97)%和(75.19±3.69)%,这2种PBS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分别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和Fick扩散。体外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将CⅡ-3制备成微球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