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1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81篇 |
预防医学 | 65篇 |
药学 | 65篇 |
中国医学 | 85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体外诱导和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人类B细胞产生的抗HLA抗体.方法 对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体外培养5 d,以B细胞多克隆刺激原美洲商陆丝裂原(PWM)、葡萄球菌A蛋白菌体(SAC)体外刺激PBMC,采用EH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Ig浓度和抗体分泌B细胞数,探索体外诱导PBMC产生Ig的适宜方法.采用该刺激方法和HLA特异的ELISPOT法,诱导和检测9例拟行肾移植预致敏对象PBMC产生的抗HLA抗体.结果 与PWM单刺激相比,PBMC在PWM和SAC联合刺激后,有更多细胞存活的趋势(P=0.052),且培养上清中IgM的水平明显增加(P=0.03),而IgG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例预致敏对象诱导和检测到抗HLA抗体.其特异性与各自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的抗HLA抗体一致.结论 PWM和SAC体外刺激PBMC,结合HLA特异的ELISPOT方法,能诱导和榆测到人类B细胞产生的HLA抗体. 相似文献
72.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Ⅱ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结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RT-PCR技术从美洲大蠊中扩增出变应原Cr-pⅡ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所克隆的片段含有长度为1 18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与台湾株来源的Cr-pⅡ(Per a1.0103)有95.9%的同源性.用Nde Ⅰ和Not Ⅰ将目的片段从T载体中切下,定向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4a(+),然后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 Star.经IPTG诱导得到45kDa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目的蛋白的抗原表位和3D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73.
两种杀虫粉剂对美洲大蠊的灭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大蠊 ( Peniplaneta americana L.)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和防治对象。多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的媒介昆虫 [1,2 ] 。此虫多见于南方 ,白天藏于室内的箱柜角落和潮湿阴暗沟渠等处。鉴于目前杀虫剂的品种繁多 ,对蟑螂的杀灭效果因种而异 [3~ 6]。为此 ,我们选了两种常用的杀虫粉剂对美洲大蠊进行毒杀试验的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所用的美洲大蠊是从本室动物饲养房内的杂物堆中捕获 ,饲养 2~ 3天。杀虫剂是市售0 .5 %奋斗呐和 1 %溴氰菊酯粉剂。以大小为 39cm× 37.5 cm透明的有机玻璃箱为本试验用容器。试验时 ,选取健壮… 相似文献
74.
目的:优选美洲大蠊糖蛋白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美洲大蠊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溶剂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并结合综合评分的方法优选美洲大蠊糖蛋白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溶剂量,1 h/次,提取3次。结论:优化所得的提取工艺可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效成分,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科学合理,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和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ip 0.1% CCl4以及尾iv 20 mg/kg Con A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中SOD、MDA的水平。将肝大叶HE染色,观察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 美洲大蠊醇提物能明显降低CCl4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小鼠肝组织中MDA水平、升高SOD(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美洲大蠊醇提物能够减轻炎性因子的浸润,减轻肝细胞的水肿程度,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结论 美洲大蠊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CCl4和Con A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膀胱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并与透明质酸钠进行比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物治疗组和透明质酸钠治疗组,每组70只;再按灌注后2、6、12h、1、2、3和5天7个时间点分设7个亚组,每亚组均为10只。用盐酸损伤大鼠膀胱黏膜,分别用0.25ml美洲大蠊提取物和0.25ml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修复受损膀胱黏膜。在各个时间点留取大鼠尿液,然后处死大鼠取得膀胱,用ELISA法检测尿白介素-8浓度,用常规病理染色技术观察膀胱黏膜损伤范围及炎症浸润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热休克蛋白60、70在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和透明质酸钠均可明显减少大鼠膀胱上皮缺损和炎性细胞浸润(P<0.01),亦可显著降低大鼠膀胱组织热休克蛋白60、70表达(P<0.01),同时降低尿中白介素-8浓度(P<0.01);两种药物作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修复损伤的膀胱黏膜,加强膀胱壁的屏障作用,阻止炎症反应,其干预作用与透明质酸钠相似。 相似文献
77.
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及克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79.
80.
第74届(2006年)美洲神经外科医生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年会于 2006年4月22~2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ANS是具有专业学科和继续教育性质的神经外科医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800名的会员,成员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今年,由中华医学会祁国明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继宗教授带队的15名中国大陆医生参加了此次年会。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作了大会发言。在会议期间,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神经外科学会的神经外科医生与中国大陆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商讨了争办北京2013年世界神经外科大会等事宜。以下将本次大会有关脑血管病、肿瘤、功能康复、脊柱脊髓和颅脑外伤等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