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1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81篇 |
预防医学 | 65篇 |
药学 | 65篇 |
中国医学 | 85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脂多糖(LPS)刺激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法获得HPDLFs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别以600、300、150、75、37.5、18.25μg/mL美洲大蠊水提物和醇提物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检测12、24、36、48 h HPDLFs细胞存活率,选择合适的实验时间及剂量。建立LPS诱导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炎症模型,相应剂量药物给药,RT-qPCR法检测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ELISA法检测IL-1β、IL-6、TNF-α、iN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NF-κB、NF-κB、p-p38、p38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36 h、150μg/mL剂量以下,美洲大蠊水提物、醇提物组细胞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增加(P<0.05,P<0.01)。与LPS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物和醇提物组细胞IL-6、IL-1β mRNA表达,TNF-α、IL-6水平,p-NF-κB、NF-κB、p-p38、p38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结论 ... 相似文献
103.
陈慕媛;冯思琪;丘振文;罗骞;谢纯珠;齐诗语;黄月纯;李辉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4,(7):1055-1060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美洲大蠊中尿嘧啶、尿苷、次黄嘌呤、肌苷及鸟苷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计算内参物尿苷与其他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a/b)。一测多评法测定10批美洲大蠊中5种成分含量,并与外标法比较。结果 5种核苷类在各自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97.0%~100.8%。尿嘧啶、次黄嘌呤、肌苷、鸟苷的fa/b分别是0.908 0、1.005 3、1.969 5、1.303 4。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稳定,可为美洲大蠊药材及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美洲大蠊是传统动物类中药\"蜚蠊\"的重要基源药材之一,传统功效主要包括通利血脉、敛疮生肌、利水消肿、健脾消疳等.由于其疗效确切,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在各种创面的修复上,疗效显著.该药物目前尚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地方标准也仅是以总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含量为质控标准,具有生理活性的小分子肽类、...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维恩图预测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糖尿病肛漏创面愈合的顺、反式lncRNA及Pathway。方法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肛漏患者术后创面12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例术后创面组(A组)和6例术后创面应用美洲大蠊提取液创面组(B组)中lncRNAs和mRNAs表达,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构建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图,并通过Cis-及Trans-预测与创面愈合相关lncRNA。结果 实验组差异表达的lncRNAs2242个(上调649个,下调1593个),mRNAs有13186个(上调5162个,下调8024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lncRNA-cis主要富集在表皮细胞分化、上皮细胞分化、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等;差异表达的lncRNA-trans主要富集在细胞代谢过程、蛋白质结合、细胞内部分等。通过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3条通路:IBD、MAPK signaling pathway、AMPK signaling pathway;lncRNA靶标基因预测中最终筛选出3个lnc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ENST00000620167),进行PCR验证,lnc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可能通过lncRNAENST00000443364、ENST00000576797顺式及反式调控靶标基因,影响表皮细胞分化、上皮细胞分化、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等功能以及影响IBD、MAPK signaling pathway、AMPK signaling pathway促进糖尿病肛漏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7.
钩虫是肠道寄生线虫中危害最严重的虫种,据估计 2010 年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约 4 亿。 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两种钩虫的虫种鉴定在钩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钩虫病的防治策略制定、临床用药和寄生虫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实验室对两种钩虫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本文就两种钩虫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马甲子的三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鼠李科马甲子属植物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中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开放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制备,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和解析。结果从马甲子地上部分的95%乙醇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β,24-二羟基-A(1)-去甲-2,20(29)-羽扇豆二烯-27,28-二羧酸(1)、大枣烯酸(2)、3-O-原儿茶酰美洲茶酸(3)、美洲茶三酸(4)、2-O-咖啡酰麦珠子酸(5)、3-O-咖啡酰麦珠子酸(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甲子酸A,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首次报道化合物3的完整核磁数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ML-A(水提取物)、ML-B(乙醇提取物)、ML-C(正丁醇提取物)、ML-D(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肝星状细胞株(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美洲大蠊不同溶剂提取物(ML-A、ML-B、ML-C、ML-D)在24h、48h、72h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4h、48h、72h美洲大蠊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在高浓度(1000μg/ml)下抑制HSC增殖,且呈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结论美洲大蠊不同溶剂提取物对HSC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ML-B抑制HSC的增殖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