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0篇
中国医学   118篇
肿瘤学   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美国开巴高原的鹿群常常受到美洲狮和狼的袭击。当地人为了保护鹿,便大肆捕杀美洲狮和狼。不久,美洲狮和狼几乎被全部消灭。可是,鹿群的数量却也明显地减少了。人们感到疑惑不解。原来,因为鹿没有了天敌,其应具有的防御、躲藏和奔跑的本能逐渐丧失,致使鹿的数量一天天减少,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Ⅱ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结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RT-PCR技术从美洲大蠊中扩增出变应原Cr-pⅡ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所克隆的片段含有长度为1 18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与台湾株来源的Cr-pⅡ(Per a1.0103)有95.9%的同源性.用Nde Ⅰ和Not Ⅰ将目的片段从T载体中切下,定向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4a(+),然后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 Star.经IPTG诱导得到45kDa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目的蛋白的抗原表位和3D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体外诱导和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人类B细胞产生的抗HLA抗体.方法 对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体外培养5 d,以B细胞多克隆刺激原美洲商陆丝裂原(PWM)、葡萄球菌A蛋白菌体(SAC)体外刺激PBMC,采用EH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Ig浓度和抗体分泌B细胞数,探索体外诱导PBMC产生Ig的适宜方法.采用该刺激方法和HLA特异的ELISPOT法,诱导和检测9例拟行肾移植预致敏对象PBMC产生的抗HLA抗体.结果 与PWM单刺激相比,PBMC在PWM和SAC联合刺激后,有更多细胞存活的趋势(P=0.052),且培养上清中IgM的水平明显增加(P=0.03),而IgG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例预致敏对象诱导和检测到抗HLA抗体.其特异性与各自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的抗HLA抗体一致.结论 PWM和SAC体外刺激PBMC,结合HLA特异的ELISPOT方法,能诱导和榆测到人类B细胞产生的HLA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芗城区浦南村钩虫人群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钩虫卵;对部分重度感染者进行驱虫导泻治疗,并收集虫体进行虫种鉴定;对部分环境类型土壤的钩蚴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结果检查4812人,钩虫感染者1601人,感染率为33.27%。感染程度以轻度感染为主;女性感染率(18.37%)高于男性(14.90%)(χ2=7.74,P〈0.05);人群分布以〈15岁年龄段的感染率最低(9.31%),55~年龄段的老年人最高(47.43%),呈年龄增长而升高趋势(χ2=300.00,P〈0.01);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者感染率最低(8.06%),与文盲半文盲(31.89%)、小学(37.83%)、初中(31.35%)文化程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5)。驱虫导泻20人,收集钩虫成虫326条,均鉴定为美洲钩虫;分离培养土壤20份,分离阳性钩蚴12份,均鉴定为美洲钩蚴。结论芗城区浦南村为严重的钩虫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率高,且为单纯的美洲钩虫;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诱导和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人类B细胞产生的抗HLA抗体.方法 对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体外培养5 d,以B细胞多克隆刺激原美洲商陆丝裂原(PWM)、葡萄球菌A蛋白菌体(SAC)体外刺激PBMC,采用EH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Ig浓度和抗体分泌B细胞数,探索体外诱导PBMC产生Ig的适宜方法.采用该刺激方法和HLA特异的ELISPOT法,诱导和检测9例拟行肾移植预致敏对象PBMC产生的抗HLA抗体.结果 与PWM单刺激相比,PBMC在PWM和SAC联合刺激后,有更多细胞存活的趋势(P=0.052),且培养上清中IgM的水平明显增加(P=0.03),而IgG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例预致敏对象诱导和检测到抗HLA抗体.其特异性与各自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的抗HLA抗体一致.结论 PWM和SAC体外刺激PBMC,结合HLA特异的ELISPOT方法,能诱导和榆测到人类B细胞产生的HLA抗体.  相似文献   
16.
对表达美洲蟑螂Arg变应原的BCG进行免疫原性评估,为BCG脱敏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106CFU重组BCG-Arg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0、2、4、6、8周收集血清。使用纯化的重组Arg包被ELISA板,ELISA检测Arg特异性IgG及IgG1I、gG2a亚类。重组BCG-Arg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2周后,血清Arg特异性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1及IgG2a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2a升高更明显。重组美洲大蠊BCG-Arg具免疫原性,并且诱导Th1优势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在2002—2003年一项调查中,大样本的美洲印第安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并对自1995—1996年对同一居留区儿童进行测量以来发病率的变化进行估计。设计:分析调查数据。机构:阿柏丁地区印第安卫生服务中心(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爱荷华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研究对象:1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长春市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卵荚光镜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并讨论了两种蜚蠊卵荚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9.
西洋参的功效汪宗俊西洋参又称花旗参、美洲参和粉光参等,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以美国的威斯康辛州产品为道地药材。它与我国的人参,均属于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参在我国医籍《本草从新》、《本草拾遗》中早有记载。且在清代应用较多,例如慈禧太后常有脾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建立体外细胞划痕创伤模型,加入0,1,5,20mg生药.mL-1提取物,培养24,48h,观察细胞迁移。结果:培养24h后,0,1,5,20mg生药.mL-1提取物各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2.31%±4.41%、87.29±9.23%、72.22±6.59%、32.18±3.45%,1,5mg生药.mL-1提取物可明显促进细胞迁移(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促进创面的愈合,其机制与促进参与创面修复的成纤维细胞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