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71篇
  免费   1702篇
  国内免费   748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140篇
妇产科学   126篇
基础医学   100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479篇
内科学   3818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3440篇
特种医学   11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1篇
外科学   1019篇
综合类   12517篇
预防医学   2486篇
眼科学   403篇
药学   5597篇
  94篇
中国医学   5286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433篇
  2023年   1505篇
  2022年   1210篇
  2021年   1504篇
  2020年   1281篇
  2019年   1356篇
  2018年   587篇
  2017年   1083篇
  2016年   1125篇
  2015年   1180篇
  2014年   1962篇
  2013年   1754篇
  2012年   2272篇
  2011年   2491篇
  2010年   2032篇
  2009年   2152篇
  2008年   2332篇
  2007年   2176篇
  2006年   2154篇
  2005年   2084篇
  2004年   1911篇
  2003年   1707篇
  2002年   1444篇
  2001年   1299篇
  2000年   1043篇
  1999年   852篇
  1998年   727篇
  1997年   609篇
  1996年   414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自2003-06~2005-07应用经验方平肝益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75例,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随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lopathy,HIE)患儿血浆内皮素-1(E-1)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HIE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ET-1的动态变化.[结果]HIE患儿急性期血浆ET-1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差异显著(P<0.01),且病情越严重者ET-1增高越明显.恢复期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HIE早期体内产生大量ET-1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神经元烯醇化酶的变化,为HI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历对照研究,将实验组分为三组:轻、中、重度HIE分别为2 1、4 9、8例;正常对照组73例。测定其血中神经元烯醇化酶的浓度变化。比较各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且实验组轻、中、重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 5。结论 NSE水平与HIE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HIE严重程度比较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94.
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2年3月-2006年7月应用尼奠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
宋婷婷  张艳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51-2252
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诱发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张艳老师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运用益气活血、养阴复脉中药定心汤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6.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眩晕,伴头痛、恶心、呕吐、运动或感觉障碍、意识或视野障碍、心悸震颤、纳差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我院结合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现代检查手段以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发病机制有别于中医以往认为的一般“眩晕”的概念,强调“气虚血瘀”的病机关键,采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治疗组42例,男26例,女16例,…  相似文献   
97.
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和心肌梗死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称为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IMR病人的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无病理改变,多数病人是因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重构引起的,少数为急性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的结果。IMR必须与其他原因,如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内膜炎等引起的MR区别;同时,也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MR合并冠心病区别。由于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IMR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约占冠心病的6%-19%,冠心病成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三种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患者22例,分别给予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彩色心超检查,部分患者行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结果6例核素心肌显像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减低,无花斑样缺损。结论核素心肌显像对于诊断ICM有重要意义,诊断ICM在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明确有存活心肌后,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  相似文献   
99.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0.
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措施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仍然缺少令人满意的措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亚低温作为一种脑保护疗法,可干预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对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国际医学界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