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4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261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101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648篇
预防医学   306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342篇
  2篇
中国医学   240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51.
患儿 男性,13岁,因“腹痛、皮疹、间歇发热20^+d,全身浮肿、皮肤黄染、高热(T为41℃)4d,呕吐咖啡样物4次、黑大便1次”入院。病史采集:8个月前反复抽搐,至今达10^+次(夜间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目凝视、四肢强直),每次持续(3~4)min后缓解。40^+d前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予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CBZ,1片/次,3次/d)治疗,服药3周后(20^+d前)腹痛(上腹为主),无呕吐、腹泻、关节肿痛等,次日胸、腹部皮肤出现散在红色皮疹,高出皮面、大小不等、渐增多,波及四肢、部分融合成片、瘙痒、伴发热(体温不详),自行停药。  相似文献   
52.
血液中分离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9岁,于11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并伴关节疼痛,影响活动及行走,并发现下肢腿部出现红色皮疹,就诊于外院,诊断为皮肌炎,给予激素和抗炎治疗无明显缓解,仍有间歇性发热,后入我院。经查T39·2℃,WBC18·4×109/L,N0·86,L0·14,HB139g/L,ESR25mm/h,ACT22  相似文献   
53.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变,多发于年轻女性会阴和肛周,是临床和病理容易被误诊的良性丘疹样损害,临床上归类于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VIN主要为外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鉴于VIN病变具有一定的潜在恶变性、复发性,而对于外阴部位病变一些治疗可能会引起外阴形态改变并可能导致性生活困难.因此,对于VIN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1].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一种适宜的皮肤癣菌标准化鉴定方法。方法: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福建沿海某部队采取的69株皮肤癣菌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真菌中心保藏的皮肤癣菌ATCC株和临床株13株进行培养鉴定。结果:改良KANE/FISCHER鉴定系统基本可以快速、准确、可靠鉴定红色毛癣菌到种的水平。结论:改良KANE/FISCHER鉴定系统对常见的皮肤癣菌能达到种的鉴定,可作为标准化鉴定方法。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鉴定较传统的鉴定方法更准确、更迅速。  相似文献   
55.
患者,男,35岁,教授。因右足背红肿、溃烂1个月余,于2014年5月6日就诊。患者在津巴布韦支教1年,1个月前回国,回国前5 d发现右足背有一米粒大小红色丘疹,自觉瘙痒,用2%碘酊涂擦1周,未见好转,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演变至局部皮肤红、肿继而溃烂流出少许白色分泌物,痒感加重伴有烧灼样疼痛,影响睡眠。在居家附近门诊常规换药(2%碘酊、75%酒精局部涂擦、纱布湿敷)2周未见好转,创面不断扩大,无发热、盗汗及其他不适,遂来我院。查体:右足背皮肤有一6 cm×3 cm的创面,内含稀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周围红、肿,微热及触痛。取部分糜烂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蛆虫体断面。追问病史,在津巴布韦期间常把衣服、袜子、床单等挂在室外芒果树下晾晒。诊断:芒果蝇叮咬致足背感染(蝇蛆病)。治疗:先用2.5%~3.5%过氧化氢溶液和无菌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反复清洗,再用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然后距正常组织2 mm处清除坏死组织,再次用2.5%~3.5%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冲洗,2%碘酒﹑75%酒精消毒,清除、灭活虫卵;给予褥式缝合,切口处放置橡皮片引流,纱布绷带包扎,术后外科常规换药,于术后第14天伤口拆线,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也未发现其他部位或内脏损害。  相似文献   
56.
患者女性,32岁。因间断发热、皮疹、关节痛2年余,加重7d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可达39.5℃,胸部、双下肢红色皮疹,伴咽痛,多关节、肌肉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当地行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在外院就诊。考虑为成人Still病,给予强的松30mg,  相似文献   
57.
朱宁  周强  韩睿  程浩 《浙江医学》2018,(9):902-905
目的检测鲍温样丘疹病(BP)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分布与数量变化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探讨它们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BP患者皮损组织中CD1a+LC及MCP-1的表达情况,以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并对CD1a+LC密度与MCP-1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1a+LC主要见于表皮棘层的树突状细胞,MCP-1蛋白主要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与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相比,BP皮损组织中CD1a+LC密度降低,分布不规则,胞体树突减少;MCP-1染色变弱,表达强度降低。BP皮损组织及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中CD1a+LC密度与MCP-1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r=0.372、0.384,均P<0.05)。结论BP皮损表皮组织中LC密度下降,形态呈现变性改变,推测可能与皮损局部趋化LC并促进其分化成熟的趋化因子MCP-1表达降低有关,进而影响皮损局部LC的抗原递呈功能。  相似文献   
58.
报告1例白色纤维性丘疹病.患者女,28岁,双上肢及上背部丘疹1年,既往鱼鳞病病史20年.皮肤科检查:双上肢及上背部散在白色丘疹,直径2~3 mm,瓷白色,未有融合倾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真皮中上层胶原纤维束增粗.弹性纤维染色显示真皮浅层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及弹性纤...  相似文献   
59.
患者女,60岁。因右侧下腰部起扁平丘疹半年于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自觉偶有瘙瘁,无发红、肿胀、疼痛等不适。皮肤科情况:右侧下腰部可见3个类圆形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粉红色扁平丘疹,质软,表面光滑,无出血、破溃和鳞屑,互不融合,无触压痛。家族中无类似病例,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活检:表皮内多灶性细胞增生,为大小一致的棘细胞或基底样细胞,细胞无坏死及明显异型性,基底细胞层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估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上前牙种植区唇侧软组织的临床美学效果。方法对30例单个上前牙缺失患者行美学区单颗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种植术伴种植区唇侧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骨膜下植入术,对照组行单纯种植术。种植义齿负载半年后按一定标准拍摄口内照片,两位观察者用红色美学指数评估口内照片中种植体周软组织各项得分。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软组织处理与红色美学指数值之间的关系。结果种植义齿负载半年后两组种植体留存率均为100%;实验组红色美学指数平均为10.77±2.56分,对照组的红色美学指数平均9.57±2.10分,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红色美学指数较高(P<0.05)。结论在上颌前牙美学区进行单牙种植修复时,采取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骨膜下植入,可以改善种植区唇侧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