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44篇
  免费   12416篇
  国内免费   9828篇
耳鼻咽喉   779篇
儿科学   1999篇
妇产科学   1351篇
基础医学   13429篇
口腔科学   2436篇
临床医学   15888篇
内科学   18872篇
皮肤病学   1575篇
神经病学   3654篇
特种医学   29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6篇
外科学   7913篇
综合类   45540篇
预防医学   9412篇
眼科学   1410篇
药学   18794篇
  186篇
中国医学   13400篇
肿瘤学   9972篇
  2024年   1885篇
  2023年   6439篇
  2022年   5797篇
  2021年   6783篇
  2020年   5350篇
  2019年   6005篇
  2018年   3359篇
  2017年   5041篇
  2016年   5250篇
  2015年   5491篇
  2014年   7162篇
  2013年   7523篇
  2012年   9839篇
  2011年   10906篇
  2010年   10774篇
  2009年   9442篇
  2008年   8448篇
  2007年   7970篇
  2006年   7530篇
  2005年   7984篇
  2004年   6183篇
  2003年   5227篇
  2002年   4145篇
  2001年   3858篇
  2000年   2995篇
  1999年   2084篇
  1998年   1500篇
  1997年   1131篇
  1996年   781篇
  1995年   678篇
  1994年   534篇
  1993年   273篇
  1992年   261篇
  1991年   282篇
  1990年   211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8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11.
112.
陈刚  何爱萍 《免疫学杂志》2020,36(7):592-598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脂多糖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大鼠原代肺泡巨噬细胞(AMs),并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常规培养AMs),脂多糖组(LPS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 000 ng/L脂多糖),异丙酚组(P组:加入终浓度为25μmol/L异丙酚),脂多糖+异丙酚组(LPS+P组:加终质量浓度为1 000 ng/L的LPS和25μmol/L异丙酚)。4组细胞常规培养24 h后,应用ELISA检测4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10、TNF-α的含量;细胞流式实验检测4组细胞表面F4/80、CD16/32、CD206分子表型所占比例;免疫磁珠分选F4/80+细胞,并利用RT-PCR检测细胞中iNOS、CD206的mRNA表达变化;最后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4组细胞中NLRP3/IL-1β信号通路中NLRP3、IL-1β及Caspase-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ELISA实验显示,异丙酚能够明显抑制LPS所诱导的AMs对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分泌,且促进细胞对抑炎因子IL-10的分泌;细胞流式及RT-PCR实验结果显示,异丙酚能够明显抑制LPS所诱导的AMs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并促进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异丙酚能够明显抑制LPS所诱导的AMs中NLRP3/IL-1β信号通路中NLRP3、IL-1β及Caspase-1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论异丙酚能够通过下调NLRP3/IL-1β信号通路抑制LPS所诱导的AMs向M1表型的分化,并促进细胞向M2表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13.
肖敏  蒋利萍 《免疫学杂志》2020,36(7):606-611
目的本研究纳入1例8月龄时发生播散性卡介苗病的女性患儿,旨在探讨IFNGR1缺陷病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总结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FNGR1部分缺陷病患儿临床资料,Q-RT-PCR检测IL-12-IFN-γ轴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PHA刺激的T细胞表面IFNGR1蛋白表达,Sanger测序法分析IFNGR1基因。结果患儿常规免疫功能无异常。患儿抗凝血经BCG+rhIFN-γ同时刺激后IL-12B的表达水平比单独使用BCG刺激略有增加(P0.05),但较健康对照显著降低(P0.05);IFNGR1蛋白表达高于健康对照。基因测序发现患儿IFNGR1第6外显子存在c.819_822del4(p.N274Hfs*2)杂合突变,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FNGR1基因部分缺陷病极为罕见,易发生播散性分枝杆菌感染,应尽早检测IL-12-IFN-γ轴功能、相关蛋白表达并行基因分析确诊。  相似文献   
11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162-164
[目的]检测肝癌细胞HepG2株线粒体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LETM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HepG2株细胞中的mRNA并合成cDNA,采用PCR方法扩增LETM1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3Myc-2A上,构建重组质粒pCMV-3Myc-LETM1,酶切,测定序列并检测突变位点.[结果]肝癌细胞LETM1基因发生突变和氨基酸改变,突变发生于G148A(缬氨酸→异亮氨酸)、G320A(甘氨酸→天冬酰胺)、G344A(精氨酸→组氨酸)和A1760G(赖氨酸→精氨酸).[结论]肝癌细胞HepG2线粒体LETM1基因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37-39+封三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 年3~6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VD 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健康者60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Lp-PLA2、IGF-1、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对Lp-PLA2、IGF-1 与MMSE 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Lp-PLA2、IGF-1 对VD 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p-PLA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IGF-1、MMSE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p-PLA2 与MMSE 评分呈负相关性,IGF-1 与MMSE 评分呈正相关性;Lp-PLA2 与IGF-1 诊断VD 的AUC 值分别为0.940、0.954。结论Lp-PLA2 水平越低,IGF-1 水平越高,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且Lp-PLA2、IGF-1 对老年VD 患者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6.
117.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调节性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水平及与病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胶质瘤患者24例,初发时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情复发,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2次手术治疗。取2次术后组织标本共48份,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另取同期脑外伤减压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6份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初发组、复发组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的组织匀浆中IL-6、TGF-β1浓度。结果 24例胶质瘤患者病情复发后病理级别较初发时明显增加,其中复发组Ⅲ级和Ⅳ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Ⅰ级和Ⅱ级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性T细胞在胶质瘤组织中呈散在浸润,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发组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TGF-β1在胶质瘤组织中呈团簇状分布,随病理分级增加,IL-6、TGF-β1阳性率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发组IL-6、TGF-β1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与复发组胶质瘤组织匀浆中IL-6、TGF-β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组IL-6、TGF-β1浓度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胶质瘤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增加,且随恶性程度的增加及胶质瘤复发明显增高,可作为评价胶质瘤进展和预后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18.
119.
《陕西医学杂志》2015,(2):144-146
目的:探讨MACC1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小发卡RNA(shRNA)干涉食管癌细胞Eca109中MACC1的表达。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试验检测MACC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最后利用裸鼠成瘤试验检测MACC1对食管癌细胞体内增值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MACC1干涉的食管癌细胞,MTT和平板克隆结果显示MACC1基因干涉后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使食管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体内试验进一步证实MACC1干涉后抑制食管癌细胞在体内的增值。结论:干涉MACC1基因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