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26篇 |
免费 | 835篇 |
国内免费 | 5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21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496篇 |
内科学 | 3246篇 |
皮肤病学 | 227篇 |
神经病学 | 798篇 |
特种医学 | 64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72篇 |
综合类 | 5282篇 |
预防医学 | 1063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2391篇 |
73篇 | |
中国医学 | 1735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78篇 |
2023年 | 608篇 |
2022年 | 698篇 |
2021年 | 973篇 |
2020年 | 763篇 |
2019年 | 623篇 |
2018年 | 311篇 |
2017年 | 592篇 |
2016年 | 637篇 |
2015年 | 721篇 |
2014年 | 1172篇 |
2013年 | 1125篇 |
2012年 | 1336篇 |
2011年 | 1337篇 |
2010年 | 1110篇 |
2009年 | 1035篇 |
2008年 | 1179篇 |
2007年 | 918篇 |
2006年 | 844篇 |
2005年 | 795篇 |
2004年 | 485篇 |
2003年 | 352篇 |
2002年 | 241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照病变支数的不同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不同病变支数组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IMT、斑块积分联合Tei指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P<0.01)。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Tei指数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患者,且双支病变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患者(P<0.01)。冠心病患者病变支数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Tei指数均呈正相关(r=0.812、0.753、0.798,P<0.01)。颈动脉IMT、斑块积分、Tei指数单独及联合诊断曲线下... 相似文献
62.
王庆国张泉王涛董培康孙兴盛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4):393-39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我院确诊为冠脉左前降支狭窄的冠心病患者200例被均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观察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NLR、冠脉斑块CT值、冠脉斑块类型,分析NLR与冠脉斑块CT值的相关性.结果:与SAP组比较,UA... 相似文献
63.
64.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去稳定化,MMP-2和MMP-9降解斑块部位的纤维帽,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加重了血管的结构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使斑块易于破裂.本文对此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MMP-2和MMP-9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究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CT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两种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测所得图像质量与CT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测所得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分别为97.18%、76.06%,与CT检查的95.77%、73.24%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MRI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包括钙化、纤维样、脂样、混合样)的准确率为77.46%,显著高于CT诊断的53.52%(P <0.05)。结论: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两者检测图像质量及病症检出率大致相等,但MRI检测在鉴别硬化斑块的准确性要高于CT检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67.
活血化瘀方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可能性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389-389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导致血栓形成,是心血管风险中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血小板功能亢进和炎症因子的激活,是此类血栓形成致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有些学者称“若无血栓,即无事件”,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管壁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AngⅡ水平、AngⅡ受体1(ATl)和MC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依那普利的抗AS作用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高脂对照组(HC)和依那普利组(HC+E)。实验结束时。检测3组兔的血脂和AngⅡ水平、主动脉组织NF-KB-DNA结合活性、ATl和MCP-1蛋白表达及各组血管新生内膜厚度和AS斑块面积。结果HC+E组的的TC、TG和LDL-C水平与HC组相比虽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AngⅡ水平、NF-KB—DNA结合活性、ATl和MCP-1蛋白表达、血管新生内膜厚度和AS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HC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可通过抑制NF—KB—DNA结合活性、降低A职Ⅱ水平、减弱ATl和MCP-1蛋白表达而发挥抗AS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