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7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49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56篇
中国医学   13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探討人工晶狀體前膜形成與晶狀體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間的關系.方法對45例45祗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後人工晶狀體前膜形成進行回顧性分析術中人工晶狀體襻固定的位置.結果人工晶狀體襻固定于囊袋内1祗眼;不對稱囊袋和睫狀體溝内固定26祗眼;18祗眼為完全睫狀體溝内固定.結論人工晶狀體襻不完全睫狀體溝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因素之一,而囊袋内固定人工晶狀體則可减少人工晶狀體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2.
多晶型现象在固体化学药品研发过程中比较常见。由于多晶型问题可能影响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应当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药品研发中涉及的多晶型现象及相关问题的考虑作简要讨论,供药品研发和评价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3.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谢婵  张立伐 《新医学》2007,38(6):373-375
目的:观察国产混合晶型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8例肝功能异常的慢乙肝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予口服硫普罗宁0.2 g,每日3次.在第1~12周的双盲对照期内,试验组加服混合晶型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对照组加服阿德福韦酯模拟片1片,每日1次;在第13~48周的开放治疗期内,2组均予混合晶型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记录2组治疗12周及48周后的HBV DNA表达水平、HBeAg的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ALT及AST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的HBV DNA表达水平、HBeAg的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48周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治疗12周及48周后的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试验组治疗12周后的ALT和AST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均为P<0.05),其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对照组则为16%.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国产混合晶型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患者,能够有效抑制HBV,改善肝功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医学教育探索》2010,(3):334-339
以硅酸钠和铝酸钠为主要原料,在无导向剂条件下,采用直接晶化法制备了NaY型分子筛。考察了陈化时间、晶化时间、晶化温度、体系的水含量和n(Na2O)/n(SiO2)等因素对分子筛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延长陈化时间有利于生成更多的晶核,但陈化时间过长会导致分子筛粒径增大;晶化温度的升高和晶化时间的延长使分子筛结晶度升高,但产物易出现转晶现象,生成杂晶;n(Na2O)/n(SiO2)和n(H2O)/n(Al2O3)对产物结晶度影响较大,合成高结晶度的NaY型分子筛所需要的合适的n(Na2O)/n(SiO2)和n(H2O)/n(Al2O3)分别为1.0和160。  相似文献   
86.
药物共晶是活性药物成分通过非共价键和共晶形成物结合在一个晶格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新的药物固体型态,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比如改善溶解度、增加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药物共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其设计、制备以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7.
Yu XY  Chen QX  Bai XY  Tian S  Sun JL  Lü Y  Du GH 《药学学报》2011,46(10):1268-1272
本文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技术对硫酸氢氯吡格雷的4种晶型物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m,HPLC)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硫酸氢氯吡格雷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研究了大鼠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4种不同晶型的吸收特点。结果显示大鼠灌胃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后血浆中可以检测到反应吸收过程的代谢产物,硫酸氢氯吡格雷4种晶型的代谢产物曲线下面积有显著性差异。故认为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不同晶型物质表现出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提示晶型物质状态不同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作用。  相似文献   
88.
林梅 《海峡药学》2011,23(10):60-62
本文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法(FT-IR)、拉曼光谱和差热分析(DTA),对不同结晶条件下得到的四种7-ACA(7-氨基头抱烷酸)样品的晶型结构进行研究,同时也对上述结晶条件下制备的7-ACA产品进行质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7-ACA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可获得相同晶型结构,且其质量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说明7-ACA结晶条件较宽松.不同结晶方式能产生相同晶型结构的产品,且质量稳定性一致。  相似文献   
89.
印度的研究人员发现,将不溶于水的匙羹藤酸类化合物制成纳米晶体可增加药物的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90.
结肠癌患者肠道准备前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肠道准备前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心血管功能正常,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术前均服用和爽(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做肠道准备,分别于人院当日清晨(T1)、人手术室开放静脉前(T2)抽血测量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数值和血电解质(Na+、Cl-)的数值并记录.结果:患者血浆COP值T2较T1显著升高(P<0.01);血电解质T2与T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的肠道准备使其血浆COP值在正常范围内显著升高,晶体渗透压无明显变化.提示术前可给患者补充适量晶体液而不急于补充胶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