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45篇 |
免费 | 158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8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0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571篇 |
内科学 | 129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2篇 |
特种医学 | 89篇 |
外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1584篇 |
预防医学 | 236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515篇 |
中国医学 | 178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303篇 |
2003年 | 304篇 |
2002年 | 358篇 |
2001年 | 417篇 |
2000年 | 365篇 |
1999年 | 285篇 |
1998年 | 238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冠心病高危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离散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以每一像素为长度,自动计算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最大值( CIMT-max)、均值( CIMTmean)、标准差(CIMTSD)并与各种高危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IMTmax、CIMTmean、CIMTSD在高危组分别为(0.810±0.101)、(0.631±0.090)、(0.091±0.070)mm,在对照组分别为(0.704±0.099)、(0.557±0.063)、(0.045±0.014) mm;CIMTmax在0.6、0.7、0.8mm 时,高危组CIMTSD分别为(0.059±0.029)、(0.100 ±0.068)、(0.073.±0.018)mm,对照组分别为(0.041±0.015)、(0.050±0.013)、(0.042±0.013)mm; CIMTmean在0.50 ~0.69 mm时,高危组CIMTSD分别为(0.069±0.021)、(0.084±0.055) mm,对照组分别为(0.045±0.011)、(0.050±0.017) mm (P<0.05);CIMTSD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较CIMTmax、CIMTmean更好.结论 CIMTSD比CIMTmax、CIMTmean更能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研究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度(QTd)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濮阳惠民医院收治的射血分数保留的98例(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随访1 a,63例未发生MACE,35例发生MACE。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QTd、校正心率后QT离散度(QTcd),分析QTd、QTcd与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MACE者QTd、QTcd高于未发生MACE者、健康体检者(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QTd、QTcd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均P<0.001)。结论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呈现异常状态,且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评估MACE发生风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34-437
目的:探讨右室Tei指数和P波离散度(Pd)对预测高原性心脏病(HAHD)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130例HAHD患者,于入院后检查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动图。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测量右室Tei指数;测量最大P波时限(P max)与最小P波时限(P min)并计算Pd。比较2组右室Tei指数、Pd等指标,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结果:心律失常组PASP、RAD、Pd及右室Tei指数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SP、RAD、Pd及右室Tei指数增大是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右室Tei指数与PASP(r=0.358)、RAD(r=0.412)和Pd(r=0.374)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右室Tei指数与Pd两者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右室Tei指数可作为预测HAHD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6.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以评价其疗效。自2007年10月-2008年6月对3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crr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10d后两组QTe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 相似文献
47.
48.
<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e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在暴露于无法承受的创伤事件后,形成了与创伤有关的插入性思维和记忆,持续性逃避创伤相关刺激,并表现出增长的警觉状态,严重影响心里和社会功能。有关文献表明,交通事故受害者中PTSD的发生率为12%[1]。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中笔者发现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表现为精神障碍,也会引起心脏等躯体器官的功能改变。QT离散度(QT dispersion,)是反映心肌复极时间不均一性的量化指标,是近年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无创性指标[2]。 相似文献
49.
目的:提出一种改进的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并将其用于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将源图像经过离散小波变换分解为高频和低频子图像;高频部分采用方向绝对值取大,能有效地保存图像的细节信息,低频部分使用区域能量比融合规则,保存了图像的绝大部分信息;用离散小波逆变换将融合子图像重构成融合图像。结果由3组医学图像融合效果比较可知,该算法在主观视觉效果和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均优于现存的其他算法。结论该医学图像融合算法快速准确,在噪声环境和临床实例中均表现优越,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融合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逆向工程中的点云数据压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模型重构和配准的基础。点云数据压缩后,可以改善重构以及配准的速度。在保持原始点云形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数据压缩算法。首先计算每一点处的法向量并且通过相邻点法向量间的关系去除坏点,然后计算每一点的曲度,最后通过移动球检测控制点并且简化点云。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保持点云几何形状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点云数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