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49篇 |
免费 | 1234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22篇 |
妇产科学 | 100篇 |
基础医学 | 443篇 |
口腔科学 | 79篇 |
临床医学 | 3420篇 |
内科学 | 1853篇 |
皮肤病学 | 45篇 |
神经病学 | 168篇 |
特种医学 | 60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3033篇 |
综合类 | 10022篇 |
预防医学 | 1380篇 |
眼科学 | 133篇 |
药学 | 4076篇 |
158篇 | |
中国医学 | 3390篇 |
肿瘤学 | 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0篇 |
2023年 | 857篇 |
2022年 | 1026篇 |
2021年 | 1670篇 |
2020年 | 1003篇 |
2019年 | 856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589篇 |
2016年 | 610篇 |
2015年 | 597篇 |
2014年 | 1113篇 |
2013年 | 1027篇 |
2012年 | 1387篇 |
2011年 | 1475篇 |
2010年 | 1424篇 |
2009年 | 1339篇 |
2008年 | 1661篇 |
2007年 | 1436篇 |
2006年 | 1214篇 |
2005年 | 1475篇 |
2004年 | 1292篇 |
2003年 | 1325篇 |
2002年 | 1109篇 |
2001年 | 868篇 |
2000年 | 566篇 |
1999年 | 549篇 |
1998年 | 409篇 |
1997年 | 382篇 |
1996年 | 356篇 |
1995年 | 292篇 |
1994年 | 193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择期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腰麻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后5、15、30、60 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VAS评分),以及加用镇痛药情况和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SBP、DBP、HR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麻醉后上述指标波动较对照组小(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89% vs 24.44%, P<0.05);观察组患者加用镇痛药的人数、剂量和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具有良好、稳定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92.
文题释义:
椎旁神经阻滞:是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射到椎旁间隙内而实现,阻滞包括椎旁脊神经和其分支以及交感干,具有简单、易行、有效及低廉等特点。
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是由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引起的近期或远期疼痛。主要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即带状疱疹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常表现为典型的病理性神经痛特点,主要特征是自发痛、痛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呈电击样、烧灼样、针刺样等疼痛。
背景: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有显著效果,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目的:系统评价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01-01。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及药物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作为实验组,药物治疗组或传统椎旁神经阻滞组作为对照组。依据Cochrane
Handbook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通过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共916例受试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的镇痛效果更好,在1-4周内临床镇痛效果最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下分析,1周:MD=-0.91,95%CI(-1.22,-0.61),P < 0.000 01;2周:MD=-1.11,95%CI(-1.52,-0.70),P < 0.000 01;3周:MD= -1.26,95%CI(-1.79,-0.74),P < 0.000 01;4周:MD= -0.90,95%CI(-1.57,-0.24),P=0.007;同时睡眠质量及治疗有效率均有提高[固定效应模型下分析,OR=3.63,95%CI(2.38,5.53),P <
0.000 01],统计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且具有未增加整个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等优点;③结果说明,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是安全和有效的。
ORCID: 0000-0001-7945-6411(宋旭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多点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后路脊柱侧凸矫正全麻手术中的应用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后路脊柱侧凸矫正融合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分别行双侧T5和T10水平的ESPB,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药20 min后使用针刺痛觉评估法监测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方案,术中均采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镇静深度。术后均行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2、4、6、12、24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24 h PCA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及PCA按压次数;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结果:E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术后2、4、6、12 h VAS评分和PCA舒芬太尼用量及PCA按压次数均低于C组(P<0.05)。但术后24 h 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多点ESPB在后路脊柱侧凸矫正融合术中能提供良好的镇痛,可以缩短麻醉苏醒时间,降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疼痛的防治作用及其对脑内炎性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脑内左侧纹状体立体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的方法建立大鼠PD模型,术后第1、2、3和4周分别测试各组大鼠双侧后足的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PWT)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变化;选取32只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SGB预防组、生理盐水预防组、SGB治疗组及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观察连续7 d SGB处理对PD大鼠疼痛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PD大鼠术后第2周双侧PWT明显下降且至少维持至术后4周,SGB预防组PD大鼠第2、3和4周双侧PWT显著高于生理盐水预防组,且SGB治疗组PD大鼠第3和4周双侧PWT也较生理盐水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SGB可以预防和治疗PD大鼠疼痛; PD大鼠纹状体和PAG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含量明显上升,而连续SGB处理显著减少这些炎性因子的表达。结论:连续SGB可通过减少纹状体和PAG...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解剖学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具尸体,应用经改良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入路定位,进行垂直穿刺,神经阻滞点采用蓝色染料标记,同时对神经集中部位与标记点进行解剖暴露,探查神经集中点和体表标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左侧集中部位上缘到锁骨下缘中点、胸锁关节下缘、肩峰及喙突下缘的距离分别为(3.62±0.24)cm、(10.39±0.25)cm、(6.67±0.18)cm及(2.80±0.19)cm;右侧集中部位上缘到锁骨下缘中点、胸锁关节下缘、肩峰及喙突下缘的距离分别为(4.24±0.27)cm、(11.10±0.28)cm、(6.35±0.19)cm及(3.03±0.15)cm。 结论 局部解剖学的应用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准确性,从而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3种麻醉方案用于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效果,以优化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策略.方法:选择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Ⅱ或III级,年龄80~92岁,随机分为3组(n=30):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联合...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通过解剖学以及超声影像学方法比较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最常用的入路-喙突入路与VIP入路的进针点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两部分,(1)应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喙突人路与VIP入路的体表进针点与臂从神经的相互关系、进针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肋骨或肋间肌的关系.(2)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分析两种入路体表进针点与腋动脉前壁的相互关系、进针点皮肤至腋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关系.结果:(1)喙突入路中,进针点与喙突尖的垂直距离小于总体均数2(P<0.05);VIP入路中进针点与臂丛神经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的臂丛神经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胸廓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2)喙突入路中,探头中心与喙突尖的水平以及垂直距离与总体均数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探头中心与进针点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的腋动脉前壁深度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结论:两种入路相比,喙突入路较VIP入路更具有安全优势.喙突入路中2 cm的值可能偏大,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进针点与喙突尖的水平及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renalin,AD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ODR)等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于阻滞前及阻滞后24、48、72、144h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各时段的NE、肾上腺素、ACTH、皮质醇应激激素的含量。结果 阻滞后治疗组患者的NE、ADR、ACTH、ODR应激激素的含量与阻滞前及同时段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快速有效地缓解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疼痛,抑制应激反应,降低患者体内NE、ADR、ACTH、00R应激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