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185篇 |
免费 | 3027篇 |
国内免费 | 306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22篇 |
儿科学 | 1012篇 |
妇产科学 | 988篇 |
基础医学 | 4833篇 |
口腔科学 | 1210篇 |
临床医学 | 13139篇 |
内科学 | 8582篇 |
皮肤病学 | 1708篇 |
神经病学 | 2133篇 |
特种医学 | 413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93篇 |
外科学 | 6453篇 |
综合类 | 28546篇 |
预防医学 | 5174篇 |
眼科学 | 1067篇 |
药学 | 8844篇 |
163篇 | |
中国医学 | 5741篇 |
肿瘤学 | 55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2篇 |
2023年 | 1395篇 |
2022年 | 1889篇 |
2021年 | 2470篇 |
2020年 | 1564篇 |
2019年 | 1354篇 |
2018年 | 669篇 |
2017年 | 1120篇 |
2016年 | 1389篇 |
2015年 | 1704篇 |
2014年 | 3249篇 |
2013年 | 3150篇 |
2012年 | 4150篇 |
2011年 | 4346篇 |
2010年 | 4616篇 |
2009年 | 4987篇 |
2008年 | 6249篇 |
2007年 | 4862篇 |
2006年 | 5639篇 |
2005年 | 6440篇 |
2004年 | 5182篇 |
2003年 | 4729篇 |
2002年 | 4062篇 |
2001年 | 4095篇 |
2000年 | 3080篇 |
1999年 | 2272篇 |
1998年 | 2319篇 |
1997年 | 1988篇 |
1996年 | 1909篇 |
1995年 | 2088篇 |
1994年 | 1468篇 |
1993年 | 1100篇 |
1992年 | 912篇 |
1991年 | 924篇 |
1990年 | 843篇 |
1989年 | 830篇 |
1988年 | 200篇 |
1987年 | 159篇 |
1986年 | 156篇 |
1985年 | 148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早期有丝分裂抑制因子1(EMI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癌根治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112例,及其配对癌旁正常膀胱组织8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种组织中EMI1蛋白的表达。分析EMI1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EMI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膀胱癌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EMI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EMI1高表达率分别为46.5%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I1蛋白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组织类型、T分期、TNM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5)。EMI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TNM分期Ⅲ+Ⅳ期、EMI1高表达是膀胱癌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3.891(1.350~11.215)、2.626(1.117~6.174)、3.358(1.378~8.158)]。结论:EMI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表达水平与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及患者术后肿瘤分期升级的影响因素,为宫颈癌防治、临床管理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并收集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宫颈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宫颈癌患者HPV感染情况、不同年龄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术后分期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宫颈癌患者以早期鳞癌为主,其中HPV 16、18、53、33、52型为患者感染的主要亚型。不同年龄组患者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显示34例患者肿瘤分期升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患者多有HPV感染病史,加强HPV筛查,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HPV相关宫颈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肌层浸润深度、脉管癌栓的因素,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针对膝关节损伤患者采取中医治疗,观察并对比中医治疗方案实施前后的影像学改变及症状表现。方法 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0年6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选取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治疗,并且在治疗前后均接受核磁共振(MRI)影像学检查,对比指标包括:(1)影像学表现,包括骨折程度、关节腔积液情况、韧带损伤、软骨破损、半月板损伤等情况;(2)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肿胀消退时间、治疗有效率;(3)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4)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经治疗后,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见:轻微骨折患者骨折有效改善、韧带损伤率降低、关节腔积液率降低(P<0.05);治疗后肿胀消退时间缩短,治疗有效率较高;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 针对膝关节损伤利用核磁共振检查能有效判断疾病针状及治疗改善程度,采取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患者关节肿胀的时间,同时能改善患者疼痛,对于改善疾病有积极意义。中医治疗效果肯定,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治疗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断中最重要的一种定性诊断。病理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病理医生的诊断工作及医院的总体医疗质量。通过病理检验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加强行业共建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临床病理的准确诊断及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实力保障。这门课程从基础理论模块到实践模块,选修模块,是按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设计的,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AFP(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PIVKA-Ⅱ(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和病理特征、预后间的联系。方法 将85名HCC患者归入研究组,7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归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入组对象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并对研究组不同分期和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完成生存曲线的制作,对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影响HCC病人预后状况展开评估。结果 研究组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Ⅲ~Ⅳ期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均<0.05);研究组低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程度患者(P均<0.05);中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高于高分化程度患者(P <0.05); AFP、AFP-L3与PIVKA-Ⅱ高表达患者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均... 相似文献
996.
997.
张秀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6):96-99
目的分析大组织切皮技术对于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的诊断有效性。方法 对2018年8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79例PC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回顾分析患者基本资料,依据不同切片方法分为:A组41例,实行大组织切片检查;B组38例,实行常规组织切片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诊断效果。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与前列腺体积均接近于B组(P>0.05)。A组的切缘阳性率为46.34%,高于B组的15.79%;A组的微小病灶检出率为36.59%,高于B组的5.26%(P <0.05)。两组侵犯精囊率、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Gleason评分提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Gleason评分为(7.75±1.02)分,B组为(7.86±1.09)分(P> 0.05)。两组TNM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显示A组对于病变类型的鉴别能力强,可有效分辨切缘阳性部位以及微小病灶。结论大组织切片技术对于PCa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极高,可有效显示切缘阳性,可作为疾病诊断与预后判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8.
99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应属消渴病“下消”范畴,迁延不愈,治疗上颇为棘手.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近年来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探讨糖尿病肾病病机及治疗,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乳腺DCIS、IDC及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中EGFR、HER-2蛋白的表达。(2)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DC中HER-2基因的扩增。结果:(1)HER-2蛋白在乳腺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GFR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IS组31例中EGFR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但与肿瘤发生部位、患者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HER-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均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