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0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61篇 |
口腔科学 | 103篇 |
临床医学 | 443篇 |
内科学 | 52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58篇 |
外科学 | 58篇 |
综合类 | 656篇 |
预防医学 | 219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6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07篇 |
肿瘤学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184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61.
目的观察同轴电极和针式电极对肝脏毁损的情况,初步评价自主研发电化学治疗(EChT)同轴电极的应用价值。方法同轴电极和传统针式电极分别对5只犬肝脏进行EChT。在25 mA条件下,分别检测电量5、10、20、40、90 C时阴、阳极周围组织坏死量,并观察病变及相邻区域组织结构的变化。EChT前后检测血中肝脏酶ALT、AST、GGT和ALP的变化。结果两种电极的阴、阳极均随着电量的增大而组织毁损范围增大,其走向接近对数曲线。外周阴极的毁损体积较阳极为大,在相同电量作用下,同轴电极与传统针式电极效力相当。在阳极区呈凝固坏死,阴极水肿坏死。超微结构显示在阳极坏死程度与距电极的距离相关。阳极周围坏死边缘pH4.5~5.5,阴极周围坏死边缘pH9~10。EChT前后肝脏酶谱没有显著差异,但AST、ALT、GGT和ALP均有升高趋势。结论自主研发电化学治疗同轴电极与传统针式电极具有相近的肝脏毁损作用,毁损范围与电量呈正相关;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具有广泛临床治疗前景的电化学治疗电极。 相似文献
62.
利用纳米电化学传感技术进行癌症的早期检测是将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简要介绍了肿瘤早期检测用标志物的概念和电化学检测这些标志物的原理,对纳米粒子应用于电化学癌症早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最后对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3.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和响应速度,被广泛用于各种生物化学物质的检测。电极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合理的表面改性涂层对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层层自组装技术是通过在电极基底上交替沉积具有相互作用的物质,以纳米级精度构建参数可控的三维材料体系,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成膜材料(包括聚电解质和纳米颗粒等)、成膜作用力(包括静电作用、共价键、氢键等)及其性能优化与技术改进,并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构建改性的层层自组装薄膜电化学传感器,展示了其在生物标志物检测、空气监测和金属离子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血清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的相关性,及其在卵巢型EMT诊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分别用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和电化学发光实验(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测定50例EMT患者、3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50例正常健康妇女血清FS和CA125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stic,ROC)曲线比较二者对EM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卵巢型EMT组血清FS水平(1 332.74±305.54)ng/L与卵巢良性肿瘤组(308.61±54.39)ng/L和正常组(72.12±48.97)ng/L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型EMT组血清CA125水平(52.02±22.64)U/ml与卵巢良性肿瘤组(35.21±18.32)U/ml和正常组(18.72±6.17)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其与卵巢外EMT组血清CA125水平(46.53±27.66)U/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结论 EMT患者血清FS水平显著升高,对早期EMT尤其对卵巢型EMT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的方法。方法利用一步热变性法自组装成带有固定探针的DNA四面体后,通过Au-S键固定至金电极表面制备成新型核酸探针。与合成的埃博拉病毒核酸序列特异性结合后引入Bio-ssDNA检测序列,通过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引入avidin-HRP放大信号,利用计时电流法进行检测。结果该传感器可特异性识别和定量检测人工合成的埃博拉病毒的核酸序列,通过实验条件优化,测定核酸的浓度范围在1.0×10-9~5.0×10-6 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2×10-10 mol/L。结论所构建的DNA四面体探针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埃博拉病毒核酸的灵敏、特异检测。 相似文献
66.
电化学治疗诱发大鼠种植型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电化学治疗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 ,应用电化学疗法进行治疗 ,7d后影像学、病理光镜观察肿瘤大小、坏死变化 ,计算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电化学治疗前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10 0± 6 )mm3 ,电化学治疗后 7d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12 5± 10 )mm3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190± 11)mm3 (P <0 .0 5 ) ;治疗组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 9.6 2 5 %± 1.172 % ,荷瘤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为 3.5 2 3%± 0 .894 % (P <0 .0 1) ;治疗组病理检查 ,光镜下肿瘤细胞明显坏死。结论 电化学疗法能诱发细胞凋亡 ,促进肿瘤坏死 ,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了解大鼠种植型肝癌电化学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特征变化。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应用CT、MRI观察大鼠种植型肝癌电化学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强化、信号等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 大鼠肝癌种植后7d,种植肝叶均可见类圆形、单发瘤灶影,大小约0.6~0.8cm,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后边缘强化;MRI扫描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电化学治疗后7d,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MRI扫描T1WI为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WI为相对低信号。结论 大鼠种植型肝癌电化学治疗前后影像学特征分析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8.
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V:线粒体CoQ和质子循环共同参与ROS循环--运动模型中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运动、外源性补充辅酶Q (coenzymeQ ,CoQ)以及运动合并补充CoQ作为干预手段 ,观察线粒体CoQ结合含量、质子跨膜势能与活性氧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和代谢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1)安静对照组 (R ,n =6 ) ;(2 )运动中对照组 (Em ,n =6 ) ;(3)力竭对照组 (Ei,n =6 ) ;(4 )安静补药组 (QR ,n=6 ) ;(5 )运动中补药组 (Qm ,n =6 ) ;(6 )力竭补药组 (Qi ,n =6 )。采用三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模型 ,测定心肌线粒体CoQ9及CoQ10 结合含量、ROS产生速率以及线粒体膜质子泵出与电子传递比值(H+/ 2e)。结果 :(1)Em和Qm组心肌线粒体ROS产生、H+/ 2e和CoQ结合含量分别比R和QR组显著增高 ,并且 ,Qm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Em组。 (2 )相关分析表明 ,CoQ结合含量分别与H+/ 2e和ROS产生速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以外源性补充CoQ10 和 /或运动应激作为干预手段时 ,心肌线粒体CoQ含量升高导致建立高质子跨膜势能 ,并进而增加活性氧生成 ,进一步支持“活性氧循环”与Q循环和质子循环并存和共同运转可能是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及代谢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HBV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更加准确地了解患者HBV感染、病毒复制和传染性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BV标志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HBV标志物模式1~5均有HBV-DNA阳性检出,其中模式4的检出率最高(81.7%),而且DNA含量也最高;模式6~9均为DNA阴性。在乙肝五项指标中,HBeAg的定量结果与HBV-DNA含量相关性最大(r=0.713)。结论 HBV标志物和HBV-DNA既相关又有所不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并相互补充才能更好的反映患者HBV病毒复制和传染性情况。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