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2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367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4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28篇
预防医学   246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00篇
  1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 合成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复合树脂,探讨其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制备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的纳米抗菌二氧化硅填料,经表面偶联处理后,分别以0%、5%、10%、15%及20%的质量分数添加到复合树脂中,以0%组作为对照组,用三点弯曲试验来检测其力学性能。建立人牙菌斑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菌落计数、乳酸代谢分析及活/死细菌染色等手段来评价复合树脂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当复合树脂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小于15%时,其力学性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当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达到5%及以上时,复合树脂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代谢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性能(P<0.05)。结论 当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达到5%时,复合树脂具有较强的抗菌防龋功能。  相似文献   
92.
目的:应用可吸收性生物膜Bio-gide结合无机牛骨Bio-oss修复临床牙种植中的骨缺损,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在牙种植外科中将Bin-oss充填在暴露的种植体周围,表面覆盖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6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暴露骨缺损区,观察并测量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曲面断层片,评价其在临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结果:二期手术发现骨缺损区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新骨形成,骨缺损重建百分率达90%。术后及承载6-36个月的跟踪随访,结果显示88个植入骨缺损区的ITI种植体,有2颗脱落,种植体存活率达97%。结论:Bio-oss与Bio-gide联合应用于临床ITI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以成功的引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最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 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 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 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 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9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分离出的最常见细菌,也是导致院内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本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介绍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机制,以及如何区分阳性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及其感染的防治,对于正确认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现已成为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常见菌。由铜绿假单胞菌所造成的感染中形成生物被膜(BF)是极为常见的现象,BF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并难以被彻底清除,由此造成的慢性反复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题,所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BF的耐药机制,对于临床治疗BF导致的慢性反复感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背景:表皮葡萄球菌是材料植入后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致病机制是在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后,单一用药抑制其细菌生长的效果较差。目的:建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观察夫西地酸钠联合利福平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将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夫西地酸钠和利福平单独或联合使用作用于表皮葡萄球菌早期与成熟期生物膜,观察其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夫西地酸钠和利福平均可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对早期及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有杀菌效应,二者联合应用后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P<0.05)。提示夫西地酸钠联合利福平可明显抑制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对早期及成熟期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有破坏作用,具有明显杀菌活性,是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7.
背景:细菌形成生物膜后耐药性极强,而外科感染特别是骨科植入物感染与植入材料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密切有关。目的:综述了细菌生物膜形成、结构、影响因素、耐药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方法:以"Bacterial biofilm,Drug resistance,Implant,Infection"为英文检索;以"细菌生物膜,耐药性,植入物,感染"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1年9月有关细菌生物膜及其防治,植入物术后感染形成生物膜相关研究。纳入3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抗生素应用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膜,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改变生物膜的微环境、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内植入材料和降低细菌的黏附性可以更加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8.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菌 )是人体皮肤和黏膜上定居的正常菌群之一 ,通常情况下致病力很低。近几年来 ,随着留置静脉导管等侵袭性操作的增多 ,表葡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本文将该领域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病原学表葡菌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CNS)。其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为需氧菌。其无α溶血素和A蛋白 ,壁酸类型为甘油 ,耐药核糖醇内切酶阴性 ,以上特点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相鉴别[1] 。表葡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其毒力较低 ,但在表葡菌引起的植入物相关性感染中 ,生物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  相似文献   
99.
背景:表皮葡萄球菌是材料植入后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致病机制是在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后,单一用药抑制其细菌生长的效果较差。目的:建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观察夫西地酸钠联合利福平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将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夫西地酸钠和利福平单独或联合使用作用于表皮葡萄球菌早期与成熟期生物膜,观察其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夫西地酸钠和利福平均可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对早期及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有杀菌效应,二者联合应用后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P〈0.05)。提示夫西地酸钠联合利福平可明显抑制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对早期及成熟期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有破坏作用,具有明显杀菌活性,是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0.
表皮葡萄球菌是一类定植于人体皮肤表面重要的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长期以来,表皮葡萄球菌都被定义为正常菌群,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其不能分泌毒素,致病力低。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可通过产生一系列分子来帮助其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伤害,包括多种蛋白和胞外聚合物。特别是具有溶细胞特性的肽家族-酚可溶性调节蛋白的发现,修正了其不能分泌毒素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