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77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46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70篇 |
内科学 | 146篇 |
皮肤病学 | 71篇 |
神经病学 | 26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86篇 |
综合类 | 1865篇 |
预防医学 | 210篇 |
眼科学 | 10篇 |
药学 | 24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437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84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324篇 |
2009年 | 312篇 |
2008年 | 427篇 |
2007年 | 338篇 |
2006年 | 333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311篇 |
2003年 | 312篇 |
2002年 | 252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73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48篇 |
1993年 | 115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144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潮祖教授对三焦的结构、生理、病理、治疗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膜腠三焦学说。他认为饮食自口摄入,通过脾胃运化,从夹层间隙也即少阳三焦进行交换。一旦过食肥甘油腻之品,一方面脾胃无法正常纳运则饮食不能正常下行,中焦气机升降受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津凝聚;另一方面多余脂肪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或随水津、代谢废物的交换进入三焦,积于腹腔油膜或体表肌肤等间隙。脂液潴留将影响气血津精的生化输泄、新陈代谢,变生多种疾病,如痞块、胸痹、风眩、肥胖等。陈教授强调五脏六腑宜通,从病机上阐述了饮食清淡对保持脾胃健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2.
《伤寒论》疾病预后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预后学说是《内经》、《难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理论依据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五行生克制化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疾病预后学说,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着广泛体现. 相似文献
23.
24.
25.
清代名医陈修园联系中医与训诂,释义脏腑,运用阴阳学说,考据经典,结合临床,提出治疗积聚须明病因、辨病位、审病程、察脉象,顾护后天,临证常以平胃散化裁。其脏腑释义论治积聚思想有临床推广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6.
李洪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4):1-3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7.
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致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1-4
20世纪里,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上,中国文化界和医学界曾有过多次讨论。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客观环境中,每一次讨论都是由一个预定在先的“废”字为主导。所以每一次的所谓讨论,都留下了每一次的遗憾。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以骨伤康复管理为例,探讨中医“察同”思想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医院骨科接受康复治疗的150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的康复管理方案不同,将入组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康复管理工作,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管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察同”思想。设置骨伤康复效果评价体系,分别于康复管理方案实施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在肢体功能恢复、并发症管理、情绪状态、睡眠质量方面进行康复效果的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康复效能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症状自我管理、健康知识学习、日常自护能力、情绪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发症管理、情绪状态、睡眠质量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自我管理、健康知识学习、日常自护能力、情绪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医“察同”思想,从阴阳五行、脏腑学说、气血学说等方面开展了骨伤疾病患者的康复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9.
五行学说在不同类型方剂配伍中的应用是方剂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五行学说分析组方用药原理,可以加强方剂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改变方剂学习枯燥乏味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0.
玄府与络脉功能上与气血津液运行与交换关系密切,且均具有双向渗灌气血作用,但络脉重点在于运行气血,而玄府主要在于流通气液,且玄府是比络脉中孙络更深层次的微观结构。因此,“孙络—玄府”是一脉相承的气血双向渗灌的结构单位。同时,玄府又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因此是气血运行与气津(液)运行的共同末端通道,是津血互化的结构基础,气血津液交换的场所,血与津液在气化作用下在玄府完成互化与交换。玄府开阖通利有度,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不仅能维持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与输布,也为气血津液互化与交换提供动力源泉。因此,玄府是气血津液运行与交换的纽带,起着联系气血与津液的桥梁作用。建立以玄府为核心的气血津液运行结构体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血津液运行途径,更准确地把握玄府与络脉在气血津液运行与交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