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244篇 |
免费 | 1342篇 |
国内免费 | 1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4篇 |
儿科学 | 21篇 |
妇产科学 | 58篇 |
基础医学 | 121篇 |
口腔科学 | 141篇 |
临床医学 | 1365篇 |
内科学 | 645篇 |
皮肤病学 | 170篇 |
神经病学 | 42篇 |
特种医学 | 15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17篇 |
综合类 | 5962篇 |
预防医学 | 1587篇 |
眼科学 | 136篇 |
药学 | 2063篇 |
38篇 | |
中国医学 | 17413篇 |
肿瘤学 | 2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2篇 |
2023年 | 775篇 |
2022年 | 821篇 |
2021年 | 1263篇 |
2020年 | 900篇 |
2019年 | 730篇 |
2018年 | 301篇 |
2017年 | 662篇 |
2016年 | 651篇 |
2015年 | 720篇 |
2014年 | 1423篇 |
2013年 | 1311篇 |
2012年 | 1764篇 |
2011年 | 1862篇 |
2010年 | 1824篇 |
2009年 | 1810篇 |
2008年 | 2045篇 |
2007年 | 1551篇 |
2006年 | 1498篇 |
2005年 | 1564篇 |
2004年 | 1379篇 |
2003年 | 930篇 |
2002年 | 857篇 |
2001年 | 696篇 |
2000年 | 528篇 |
1999年 | 426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295篇 |
1996年 | 250篇 |
1995年 | 213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20篇 |
1990年 | 128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目的观察睑腺炎外用疮痍散的疗效.方法观察诊断明确、病后就诊时间平均1.5天的内、外睑腺炎76例,于眼部红肿压痛区使用疮痍散的治疗结果,并与抗生素眼膏治疗组42例对照.结果疮痍散治疗组的炎症消退快,疗程短,脓肿、肉芽肿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疮痍散局部应用,作用快、效果好,反复应用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103.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结合中医古籍、医家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黄芪的症靶为肢体活动不利、肌肉无力、疮毒内陷、脏器下垂、肢体麻木等,标靶为尿蛋白升高、血糖不稳、白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等;此外,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黄芪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无明显长期毒性和急性毒性,《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用量为9~30 g,临床内服多应用9~120 g,最大可至500 g。临床应结合症靶、标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论中药外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医学的起源来看 ,中药外治远早于内治 ,既便在《内经》时代也主张内外并治。但由于各种原因 ,后世医家大多沿着内病汤、丸、散剂内服药的治疗思路 ,使外法理论体系的建立迟于内治一千余年。在祖国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至宋、明时代 ,中药外治才引起了许多医家的重视 ,使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方法、制剂等不断完善 ,为清代中药外治理论体系的建立 ,及近代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1、原始社会大约在 2 0 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里 ,人们为了生存 ,常常与猛兽作斗争 ,当被各种猛兽咬伤后 ,便用树叶 ,草茎等植物涂敷伤口 ,… 相似文献
106.
华全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1):44-44
治伤胶囊是由杭州朱养心药厂在传统“治伤散”基础上改制成成的四类新药,主要由生白附子,防风,羌活,制胆南星、白芷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结之功,主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外伤红肿、内务胁痛等症,笔者自1995年开始用临床,发现其在治疗内伤胁痛方面疗效独特,优于其它中西药物,近二年追踪随访了内伤胁痛例128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7.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108.
李七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2):42-43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11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长期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为我国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本病迁延难愈,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在西医治疗暂无重大突破之时,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有着重大意义。导师黄新艳,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载。黄老师认为DKD中医病机以气阴两虚为基础,兼有瘀血、湿浊之邪为标。在治疗上,应抓住患者气阴两虚之本,施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方药,使其正气不致衰惫;并佐以散瘀通络、利湿化浊等法,祛除病邪。黄老师对于患者病之气阴两虚,常选用参芪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为主方进行加减。方中参芪地黄汤可行补气滋阴,补肾健脾之功;水陆二仙丹则取其补肾固精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固本培元,滋阴益气功效。针对患者瘀血、湿浊之邪,黄老师则辅以牡丹皮、桃仁、红花等药活血化瘀,苍术、泽泻、茯苓等药化湿泄浊。消渴病肾病的病机基础虽为气阴两虚,然临床上患者病情常有所偏重,需根据其气虚、阴虚等的侧重综合分析,随证加减。除此之外,黄师亦常常配合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耳针等内外兼治,以求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分享黄师相关诊疗心得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