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27篇 |
免费 | 481篇 |
国内免费 | 3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8篇 |
儿科学 | 55篇 |
妇产科学 | 143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89篇 |
临床医学 | 2985篇 |
内科学 | 795篇 |
皮肤病学 | 51篇 |
神经病学 | 243篇 |
特种医学 | 55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424篇 |
综合类 | 5088篇 |
预防医学 | 1185篇 |
眼科学 | 110篇 |
药学 | 2299篇 |
65篇 | |
中国医学 | 2368篇 |
肿瘤学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370篇 |
2021年 | 595篇 |
2020年 | 354篇 |
2019年 | 356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321篇 |
2016年 | 328篇 |
2015年 | 403篇 |
2014年 | 780篇 |
2013年 | 736篇 |
2012年 | 938篇 |
2011年 | 918篇 |
2010年 | 924篇 |
2009年 | 915篇 |
2008年 | 1213篇 |
2007年 | 974篇 |
2006年 | 941篇 |
2005年 | 1129篇 |
2004年 | 952篇 |
2003年 | 868篇 |
2002年 | 651篇 |
2001年 | 498篇 |
2000年 | 410篇 |
1999年 | 347篇 |
1998年 | 306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32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162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重要通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雪章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2,2(2):160-160
及时而有效地止血是肝破裂手术成功的关键。1990—06/2000—10作者对处理困难的10例肝破裂用纱条填塞止血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2.
33.
34.
扁桃体术后的出血率为 1%~ 8% [1 ] ,出血量大时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我们在行扁桃体切除术时 3例术后大出血 ,经鼻插管气管全麻紧急处理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例 1女 ,2 4岁。因慢性扁桃体炎收入院。在局麻下行扁桃体剥离切除术 ,手术顺利 ,出血约 15ml,返病 相似文献
35.
36.
报告本院1981~1995年行miles术共573例,行直肠癌手术引起骶前静脉丛出血3例,采用图画圆钉入出血处骶椎体止血1例,盆腔填塞法止血2例,为了提高止血的成功率,作者总结讨论了处理出血的经验和体会,强调重点着眼于预防。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性脑出血术中止血的新方法及蛇毒血凝酶的局部治疗作用。方法 :高血压病脑出血 32例 (蛇毒血凝酶组 ) ,于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局部应用蛇毒血凝酶 :先将蛇毒血凝酶 1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取 0 5U注入血肿腔浸泡后吸干 ,再用明胶海棉吸取剩余 0 5U填塞于血肿腔后关颅 ;术后即日静脉滴入 1U ,次日分别于上、下午再次静滴蛇毒血凝酶 1U。对照组术后用常规止血剂。两组术后 4 8h复查头颅CT ,观察并计算血肿腔内残留血量。结果 :蛇毒血凝酶组术后血肿腔内残留血量 3~ 10ml,平均7 2ml;对照组 10~ 2 1ml,平均 16 4ml;两组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蛇毒血凝酶对脑出血病人手术创面的毛细血管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8.
伍曼仪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11(4):235-239
小儿出血性疾病疾病种类繁多,涉及止血机制不同环节的缺陷。临床上大致可分两大类:①血管-血小板因素异常(初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②凝血-抗凝血异常(二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友病。在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中,单独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可同时累及多种凝血因子。例如由于营养因素及肝脏疾病,可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包括因子Ⅱ、Ⅶ、X等)活性下降及纤维蛋白原降低。 相似文献
39.
40.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2):F0003-F0003
<正>为了促进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和成果的交流;提高对血小板、凝血因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和微循环变化在血管内皮功能、微血管平滑肌增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相互作用的认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血栓性、出血性疾病和微循环障碍临床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测理论培训;探讨基因检查和治疗出血性/血栓性疾病的应用进展。《微循环学杂志》编辑部与湖北省微循环学会于2006年3月22日至25日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共同举办了“全国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学术会议”,两天的正式会议开得很紧凑,也很有收获,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云南、广东、吉林、辽宁、山东、新疆、内蒙、江苏、安徽、海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以及大型企业职工医院共8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学术活动以专家专题报告为主、其间穿插互动讨论和论文交流,形式活泼,讨论热烈,效果很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上海瑞金医院王鸿利终身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曾昭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刘声远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等血栓/止血与微循环研究的知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并为大会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阮长耿院士“血小板粘附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主报告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了血小板粘附的主要关联因素(血流切应力、红细胞数、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受体和内皮下配体),并介绍了临床相关疾病(vWD、BSS)和实验室检查的研究进展。王鸿利教授“血栓与止血检测进展”专题报告介绍了目前临床有待开展的血栓/止血新指标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如血小板微颗粒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检测;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检测;抗体芯片技术;植入前单细胞基因诊断技术等。曾昭炜教授“血栓与微循环中流动的白色微栓”专题报告阐述了微血栓形成的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