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33篇
  免费   1054篇
  国内免费   237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380篇
妇产科学   103篇
基础医学   350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2506篇
内科学   1178篇
皮肤病学   158篇
神经病学   107篇
特种医学   2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57篇
综合类   5549篇
预防医学   1910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231篇
  34篇
中国医学   7583篇
肿瘤学   131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554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81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955篇
  2013年   980篇
  2012年   1173篇
  2011年   1326篇
  2010年   1153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1542篇
  2007年   1201篇
  2006年   1078篇
  2005年   1255篇
  2004年   1222篇
  2003年   990篇
  2002年   621篇
  2001年   562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382篇
  1997年   354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对120例急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其预防、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有效处理输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比较输血前常规用药是否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i并通过对12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进行分析,总结较为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结果总的输血反应率为2.0%,各类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率有一定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4,P〈0.05);输血前用药组与非用药组比较,其输血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96,0.11,0.015,0.342,P〉0.5);地塞米松、冰敷、121服百服宁等对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non—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s,FNHTR)有效,非那根对治疗FNHTR无效,地塞米松、非那根及扑尔敏等抗组胺药对过敏反应有效。结论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反应的作用不明显;非那根等抗组胺药对治疗FNHTR无效。明确输血反应的种类并对症治疗,是处理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代谢综合征(MS)属于气虚血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将78例MS属于气虚血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8例。两组均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达标一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4周。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改善MS患者的气虚血瘀症状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993.
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雌性24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动物不加任何处理,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i.v.内毒素(ET)引起发热反应,发热组动物i.v.ET后80min体温上升了1.18℃,而电针组动物体温仅上升了0.35℃,比较两组动物的体温上升高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给ET后80min处死动物,观察动物丘脑下部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发热组动物AC活性增强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电针组动物AC活性减弱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PDE活性均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实验结果表明,发热组AC和PDE的活性均增强,而电针组AC活性明显减弱,PDE的活性增强。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是由于AC活性增强使cAMP生成增加,电针组动物丘脑下部cAMP含量减少是由于AC活性减弱,PDE活性增强结果cAMP生成减少而分解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观察NRQ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CSF)中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1)NRQ+ET组的ΔT[(0.82±0.08)℃]、TRI6(5.73±0.09)、下丘脑cAMP含量[(0.70±0.50)nmol/g]、CSF中cAMP含量[(56.86±1.34)nmol/L]及腹中隔区AVP含量[(11.91±3.47)ng/g],分别低于ET组的ΔT[(1.80±0.16)℃]、TRI6(11.31±0.20)、下丘脑cAMP含量[(1.35±0.21)nmol/g]、CSF中cAMP含量[(66.69±1.82)nmol/L]、腹中隔区AVP含量[(30.80±9.59)ng/g],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4组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和CSF中cAMP以及腹中隔区AVP的变化呈正相关(下丘脑:r=0.899,P<0.05;CSF:r=0.991,P<0.01;AVP:r=0.972,P<0.01)。结论:NRQ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本实验用大鼠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发热反应及发热不同时相、不同胞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EP双相热时下丘脑组织AVP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VP含量与发热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体温升高有相关关系。而脑干和大脑皮质组织中AVP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下丘脑组织、脑干组织中L-EK含量在双峰热的两个高峰期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脑干组织中L-EK含量仍高于对照组。大脑皮质组织中L-EK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EP性发热时中枢的AVP和L-EK可能参与体温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996.
发热、胸腹腔积液、肺实变、呼吸困难解放军三○九医院结核科解放军三○九医院病理科1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1994年12月19日入院。入院前2月出现发热,午后明显,体温38℃左右,伴咳嗽、咯黄白色粘痰、盗汗、纳差、乏力。入院前1月在某院按肺部感染予抗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 ,ALP)活性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 138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14 4例除外SARS的其他发热患者和 15 7名正常健康人 (男 80例 ,女 77例 )静脉血 ,制备血涂片。所有血涂片依改良Gomori氏法进行ALP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显微镜油镜观察 10 0个中性粒细胞 ,以阳性率和积分记录结果。结果 正常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阳性率和积分中位数均为 10 0 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 >0 0 5 ) ;非SARS发热患者组、SARS患者组中性粒细胞ALP阳性率 (中位数 )分别为 4 0 0 0、16 0 0 ,积分分别为 5 0 5 0、17 0 0 ,经统计学处理表明 ,不论NAP阳性率还是积分 ,非SARS发热患者高于SARS患者 ,SARS患者高于正常对照 (P<0 0 1)。结论 正常健康人群、非SARS发热患者、SARS患者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差异 ,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用于SAR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鼠传播的、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机理是全身广泛的小血管全层性损害,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并依次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治疗主要是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因此类患者往往病情多变、复杂,准确细致地观察病情,提供预防性治疗,是促使本病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假性低血糖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1.1例1男,丁**,27岁。主因反复发热2周,于2004年11月10日人我院血液科诊治,查体:一般状态较好,胸骨下端压痛,脾大肋下可及8cm、质硬。血常规:WBC428.0×109/L,原始+早幼粒0.06,中幼粒0.26,嗜酸0.03,嗜碱0.05;HGB96g/L,PLT1247×109/L。骨髓象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空腹血糖2.1mmol/L(参考范围3.89~6.11mmol/L),静点葡萄糖治疗后2次复查血糖分别为1.64~1.83mmol/L,患者无低血糖表现,胰岛系列结果示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胰岛素及C肽测定值正常,B超示胰腺正常,除外胰岛细胞瘤所致低血糖。同时检测指端全血葡萄糖值正常,考虑为…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不明原因发热 (Feverofunknownorigin ,FUO)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7例患儿中 ,明确诊断 12 9例 ,确诊率为 94 .16 % ;未明确诊断 8例 ,占 5 .84 %。明确诊断的 12 9例中感染性疾病 6 5例 ,占 4 7.4 5 % ;结缔组织病 4 1例 ,占 2 9.93% ;肿瘤 13例 ,占9.4 9% ;其他疾病 10例 ,占 7.3%。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的病因诊断 ,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是学龄期儿童FUO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