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3篇
  免费   816篇
  国内免费   807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819篇
口腔科学   4860篇
临床医学   2316篇
内科学   376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237篇
特种医学   633篇
外科学   3020篇
综合类   7654篇
预防医学   1188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3358篇
  60篇
中国医学   2299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600篇
  2020年   639篇
  2019年   690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746篇
  2015年   852篇
  2014年   1352篇
  2013年   1428篇
  2012年   1703篇
  2011年   1853篇
  2010年   1641篇
  2009年   1552篇
  2008年   1530篇
  2007年   1463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331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1074篇
  2002年   801篇
  2001年   622篇
  2000年   474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分析研究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慢性根尖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多次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就诊次数以及感染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就诊次数以及感染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次根管治疗相比,一次性根管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可在极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就诊次数以及感染几率,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2.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拟行根管治疗的恒前牙病例共60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感法组207颗、X光数字化成像法组202颗和电测法组191颗,分别使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进行根管工作长度测量,并以此长度根管预备后试尖判断准确性。结果:电测法的准确率90.58%明显高于指感法的58.46%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指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ypex5测量仪是一种操作方便、准确率高的根管工作长度测量仪,X光数字化成像系统作为辅助应用于根管治疗中。  相似文献   
984.
目的:评估首次根管治疗两年后患牙愈合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取样法取接受初次根管治疗的132颗患牙,以手用ProTaper联合冠向下技术进行治疗。2年末随访,据临床检查和X线片评判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88例患者(104颗患牙)完成了回访,脱落21例(28颗患牙)。随访病例中有87颗患牙治愈,17颗无效。治愈率比较:1单根牙高于多根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活髓牙高于死髓牙、根尖周无病变患牙高于有病变患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根数目、牙髓和根尖周状况对首次根管治疗治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85.
目的:探讨根管长度测量仪与机动镍钛器械联用(直接电测法)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患者65例(共72颗患牙),采用“直接电测法”进行机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观察患者根管治疗诊间急症(IAE)情况,并统计根管治疗成功率。结果 IAE分级统计结果:0级患牙65颗,I级患牙6颗,II级患牙1颗,III级患牙0颗。IAE发生率为1.39%,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7.5%。结论使用“直接电测法”控制机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的工作长度能够在简化临床步骤的同时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根充糊剂进行根管充填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90例需要做根管治疗的患者共420颗牙齿,随机分为3组,A组:氢氧化钙根充糊剂加牙胶尖一次法充填根管;B组:替硝唑+地塞米松根充糊剂加牙胶尖一次法充填根管;c组:对照组,氧化锌丁香油根充糊剂加牙胶尖一次法充填根管。结果替硝唑+地塞米松根充糊剂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优于氢氧化钙根充糊剂和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根充糊剂,但氢氧化钙根充糊剂优于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根充糊剂。结论替硝唑+地塞米松根充糊剂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87.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术后断钉的原因。方法分析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10例发生断钉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产品设计、螺钉负荷、椎弓根螺钉置入情况、术后活动情况以及术后预防措施。结果 10例术后断钉患者中,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2例,术后4~6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7例,术后30个月复查时发现断钉1例。T11断钉1例,T12断钉4例,L1断钉3例,L2断钉2例。未减压24例(其中含Chance骨折3例)中断钉4例,减压未植骨5例中断钉3例;减压植骨16例(其中含骨折脱位型4例)中断钉3例。45例中椎弓根螺钉预留骨界面过长4例中断钉3例。结论骨折类型与植骨、术中操作、撑开后螺钉负荷过大、术后活动不当、内固定取出过迟为螺钉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8.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8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治疗3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1~74岁,平均42.6岁。损伤节段:T113例,T1216例,L114例,L23例。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平均11个月。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间隙高度、椎管骨块占位率术后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同时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疼痛轻等优点。结论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是治疗无神经障碍或有轻微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