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3篇
  免费   816篇
  国内免费   807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819篇
口腔科学   4860篇
临床医学   2316篇
内科学   376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237篇
特种医学   633篇
外科学   3020篇
综合类   7654篇
预防医学   1188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3358篇
  60篇
中国医学   2299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600篇
  2020年   639篇
  2019年   690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746篇
  2015年   852篇
  2014年   1352篇
  2013年   1428篇
  2012年   1703篇
  2011年   1853篇
  2010年   1641篇
  2009年   1552篇
  2008年   1530篇
  2007年   1463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331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1074篇
  2002年   801篇
  2001年   622篇
  2000年   474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后牙冠根折病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直以来,主张拔除患牙者在医患方面都占有较高的比例。近年来,冠根折后牙保存治疗的报道增多。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收治的牙冠根折后进行保存治疗142例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2.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治疗高龄老人腰椎退变性滑脱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O年4月~2013年8月2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所致腰痛的高龄老人,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实施治疗,对比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61±1.22)分,功能障碍指数(OO!)为(53.12±3.32)分: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后1周内均带护腰支具下地活动,下地后术前腰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2周伤口甲级愈合并拆线。术后1周VAS为(2.30±0.98)分,0DI为(7.64±1.23)分;平均手术时间130分钟,平均出血量11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VAS为(2.12±1.33)分,ODI为(8.46±2.20)分。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老人腰椎退变性滑脱所致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63.
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长期疗效,评价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磨牙228颗为研究对象.120颗患牙在一次治疗内完成去除腐质、清理髓腔、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设为Ⅰ组;108颗患牙经3次治疗后完成根管充填(第一次去除腐质,髓腔清理后封CP一周,第二次根管预备后封氢氧化钙1周,第三次完成根管充填),设为Ⅱ组.两组均采用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3%的次氯酸钠和17%的EDTA冲洗根管,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术后2年随访,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Ⅰ组根管治疗的成功率88.79% (95/120);Ⅱ组根管治疗的成功率92.08%(93/108).x 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 2=0.649,P>0.05).结论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采用一次法或多次法完成,其长期疗效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6例根管治疗术失败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6例患者中50例患者因欠充导致治疗失败,18例患者因超充导致治疗失败,15例患者因遗漏根管导致治疗失败,13例患者因根管充填不密合导致治疗失败。结论根管治疗效果与根管充填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预防及治疗根管治疗术失败的关键为规范操作、清除根管感染物、阻断感染源、避免再感染、提高充填质量。  相似文献   
965.
目的:对比根管治疗中应用氢氧化钙[Ca(OH)2]与甲醛甲酚(FC)的疗效。方法选择根尖周炎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即:氢氧化钙组、甲醛甲酚组和消毒干棉捻组。对比三组氧化锌暂封1周后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结果氢氧化钙组、甲醛甲酚组和消毒干棉捻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6.67%、91.67%、53.33%,消毒干棉捻组最低,氢氧化钙组最高,氢氧化钙与甲醛甲酚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明显高于干棉捻对照组,但甲醛甲酚组部分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氢氧化钙较之甲醛甲酚是一种更加相对安全有效的根管消毒剂,临床可多加应用。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治疗前的Cobb角平均为(34.21±10.39)°;,手术后为(2.91±2.68)°;,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形矫正成功率为87%;术后半个月的平均矫正丢失率为5.1%;术后两个月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者断裂情况, Frankel分级得到改善;手术中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有1例患者手术中出现硬膜撕裂,手术中采用0号丝线直接缝合。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后凸Cobb角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内固定物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967.
王健  臧传义  唐杰 《中国医药》2014,(1):103-10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老年医院接受腰椎结核治疗的患者12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前路或后路手术)和观察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每组64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1、3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1、3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201±16)min、(874±89)ml、(15.6±3.1)d、(26.5±3.1)mm/1h、(10.1±2.2)mm/1h;对照组分别为(130±13)min、(604±45)ml、(24.2±2.1)d、(27.8±2.1)mm/1h、(12.3±1.9)mm/1h。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Cobb角优于对照组(10.2°±1.9°比12.8°±1.7°),骨融合率优于对照组[98.4%(63/64)比87.5%(56/64)],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6%(1/64)比12.5%(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矫正角度丢失少、植骨融合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140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70例。A组采用一次性根管疗法完成治疗,B组采用多次性根管疗法完成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VAS评分,对比其治疗后7d及术后追访8个月疗效情况。结果 1 A组患者总治疗时间为(3.2±1.1)d,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10.3±3.6)d,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及8个月后疗效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方案对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节省治疗时间、缓解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手术中根管充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式探究206例根管治疗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结果206颗牙齿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 X线的显示也说明整个充填过程比较精确,未出现欠填的情况抑或是过度充填。结论根管手术的根管充填护理是否成功得当,与根管充填期间患者的心理准备、医护人员的无菌护理、心理护理、医护双边的默契配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0.
从毛菊苣的根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旋覆花素(2)、山莴苣苦素(3)、咖啡因(4)、香草醛(5)、3,4,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6)、5,8,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7)、5,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8)和黄芩苷(9)。其中化合物2、6、7、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