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3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42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7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15篇
内科学   39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7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54篇
综合类   3389篇
预防医学   44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335篇
  47篇
中国医学   924篇
肿瘤学   173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497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602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447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791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918篇
  2010年   799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10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92.
背景:虽然椎间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的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间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间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93.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往往引起急性或慢性疼痛和骨折后椎体变形、脊柱生理曲度发生异常改变。同时 ,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等引起的难以耐受性剧痛 ,有时常伴有脊髓麻痹、病理性骨折或继发性截瘫等临床症状 ,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且易造成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死亡。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传统保守治疗可使部分病人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但长期卧床又可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并发症出现。而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等传统治疗方法为放疗和外科手术切除+内固定术。放疗的疼痛缓解率可达 4 0 %~ 80 % ,但一般在 2周…  相似文献   
9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骨质疏松症日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个社会问题。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给医学及社会带来的难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一词最早于 1885年由Pronmer首先提出。其定义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的绝对减少 ,从而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的一组疾病[1] 。而1999年 10月 2 2日通过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 ,中 ,将骨质疏松症进一步定义为 :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 (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 ,皮质骨多孔、变薄 )为特…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不加任何内固定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可行性,评估复位率、融合率以及疗效,以帮助无能力支付内固定物费用的患者.方法选择Meyerding法Ⅱ°以内的峡部裂腰椎滑脱症36例,经前路腹膜外减压、复位,21例自体髂骨块2块,15例深低温异体骨圈复合自体松质骨,做椎体间嵌植融合,术后离床活动,支具外固定3~6个月.结果35例随访1~10年,复位率Ⅱ°者>50%,Ⅰ°者超过85%.除1例骨块向前移位吸收需二期手术外,余34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7.1%,优良率94.3%,每例节省费用2~3万元.结论无内固定前路手术可以安全、可靠治疗Ⅰ~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F)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应用和离床活动指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具冻存的新鲜尸体,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的骨密度(BND),取胸腰段脊椎(T_(12)~L_2 12具,L_1 6具)随机分成三组:PVP组、PSF组(T_(12)L_2)和正常对照组(L_1),每组6具。PVP组和PFS组实验椎体均制成骨折模型,PVP组给予经双侧椎弓根注入低粘度的含显影剂骨水泥各2.5mL。PSF组于T_(12)、L_2椎弓根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测试并比较两组和对照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PVP组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其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2645±478)N,(117±81)N/mm;PSF组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1862±620)N,(125±33)N/mm。两组比较平均最大抗压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大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PMMA,其抗压强度优于椎弓根钉方法,对于轻度骨质疏松者尤为适用。PVP术后患者可早期(3~5d)下床活动,而PSF术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可适当延后。  相似文献   
98.
熊勤  王咏梅 《现代护理》2006,12(28):2709-2710
目的探讨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23例胸椎人工椎体置换术患者围手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术后23例患者获得6~7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因全身转移死亡,但死亡时均未出现截瘫情况。X线及CT复查椎体无脱出,移位,植骨融合良好,肿瘤局部复发5例,复发率21.7%。结论妥善全面的围手期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合理的功能锻炼指导,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椎体成形组和椎体后凸成形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而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硅胶薄膜囊预防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硅胶薄膜囊预防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取6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女性脊柱标本(T12~L5)制成36个单椎体,刮匙在椎体前3/4制成体积约为6ml单侧或双侧空腔,分别直接注入骨水泥和先置入壁厚100μm、200μm的硅胶薄膜囊后再注入骨水泥。结果壁厚100μm的硅胶薄膜囊包裹骨水泥可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和直接注入骨水泥一样能较好地嵌入到周围骨小梁内,不形成界面。而壁厚200μm的硅胶囊虽能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但会在骨小梁间形成界面。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置入壁厚100μm的硅胶薄膜囊包裹骨水泥可控制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并能嵌入到骨小梁间隙,不形成界面,有效预防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